REITs估值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23-03-12 22:14:41


  目前市场普遍认为国内REITs发展火热,定价偏贵,或者说定价体系不稳定,这种看法不无道理,具有客观合理性。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定价体系,为什么不稳定?

  过去一级市场普遍采用绝对估值,参考可比成交案例,二级往往采用相对估值来衡量不动产资产的价值,REITs打通了一二级市场,统一采用收益法来进行估值。但折现率的选取,未来可供分配现金流的预测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就需要一个估值的锚。这在我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讨论过。当时我的观点是锚的选取并不是关键,关键是知道其他人选取什么锚,能进行稳定跟踪和预测。现在我来对这一观点进行强化和进阶。

  1、不同的估值锚可能长期存在。

  一二级市场的商业模式和投资者结构不一样,决定了不可能采用同样的估值体系。例如一级市场是deal by deal,看重资产质量和运管能力,二级则还要考虑流动性、市场供需、风险偏好,当然也要看公司治理水平、战略和发展预期。一级的可比成交案例是严重非标准化的,评估公司沿用的折现率和资本化率都是拍的。二级则希望跟踪一些相对估值指标例如P/NAV、P/FFO,相当于股票的P/B、P/E,这些指标代表投资人基于宏微观环境给出的判断,有利于追踪长期估值中枢。此外,同一个行业,可能有些REITs的估值会一直很高,原因有资产质量、管理能力、扩募预期、出表还是并表背后的战略意图等等的差异,这就是个券的alpha。

  产权型REITs相对估值情况(截至2023年3月3日)

1

  经营型REITs相对估值情况(截至2023年3月3日)

2

  所以监管未来也有可能将审核标准适当做差异化调整,例如现在统一的分派率4%门槛是否会变化,是否会根据市场环境和资产类别进行调整,比如产权型用资本化率,或者指标大小进行浮动管理等等,都有待观察。不统一的估值锚决定了一二级市场都能有赚钱效应,任何一个市场如果没赚钱效应,整个市场都可能会枯竭。

  2、估值的波动是市场再平衡的表现。

  REITs资产从原始权益人到投资者手里一共会有这么几个阶段的收益,第一是资产评估价值到询价结果(发行价),第二是询价结果到上市首日涨幅,第三是二级交易。未来在这之前还可能会有Pre-REITs的投资价差。长期市场要有发展,就必须这几个阶段都要有赚钱效应,要允许每个投资阶段的估值体系有所递进,才能讲击鼓传花的故事。

  目前所有项目的各个部分的收益情况如下图所示。可以得到的几个结论是,第一,询价结果相较评估价值的溢价越来越高,这部分溢价主要被发行人拿走了;第二,发行首日涨幅和当时的市场环境关系很大,反映了风险偏好;第三,产权型普遍更加受到市场追捧,总溢价远高于经营权,但经营权中的市政和新能源类仍有不错的溢价;第四,高速公路类的总溢价基本上被发行人拿走了。

  公募REITs各阶段收益情况(截至2023年3月3日)

3

  上述几个阶段都要有投资收益,就比较考验监管的智慧了,毕竟投资是相对市场化的,而发行审核相对允许有调整估值的空间。监管要兼顾全局,经常在钢丝绳上跳舞。

  上述结果也可以这么理解,总体来说,好的REITs资产,一级市场相较二级市场有2-40%的空间,这就是未来所有参与者可以分到的利益,谁的研究做得深,就能分到这个利益。

  3、估值的干扰项会越来越多。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REITs估值可能会被迫或主动地进行调整,加大了投资者评估资产真实价值的难度。这里我列举两个干扰投资者评估资产真实价值的例子,事实上随着REITs市场逐步深化和丰富,估值的干扰项还会有很多,投资者也越来越会利用这些不对称的信息获得投资收益。

  第一,经营权和产权型是可以切换的。经营权往往是无形资产入账,期限更短,经营权颁授方到期无偿收回该权利,但往往经营权的使用者同时也拥有固定资产,这在高速公路、市政工程、新能源、租赁住房、旅游景区等资产类别中很常见。因此采用经营权或产权型都有逻辑。REITs项目在承做过程中,中介会论证经营权型转产权型,原因主要是可以增加期限,拔估值,也会论证产权型转经营权,原因是产权的可转让性有问题。这种做法其实变相鼓励了基金管理人给发行人提供融资服务,而非资产管理的功能。

  第二,可供分配现金流是有很大调整空间的。可供分配现金流可以根据发行人和管理人的意愿调,也能根据监管的意愿调。可调节的空间可以藏在很多会计科目里,例如收入预测的假设、营业成本的预估、各种费用的计提等等。最好解释的科目就资本性支出,这是一个比较能拍脑袋的科目,折旧摊销算法和资产实际使用年限的调整空间很大。因此每年可供给分配现金流是有空间和不确定性的,就跟上市公司调节利润一样。

  发行人、两层监管、投资人对估值的认识是不一样的,REITs发行过程、上市以后季报披露过程实际上都是财务指标和估值的博弈过程。事实上,做投资很多时候就是不断再学习和再理解各方对估值博弈的过程。

  按照巴菲特的观点,市场长期是称重机,短期是投票器。最好能把估值的平衡交给市场。

  4、定价权决定了估值的合理性。

  现在REITs市场一二级互动多了以后,大家会彼此参考对方的定价体系。这就涉及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到底是二级在参考一级,还是一级在参考二级,关键在于谁有定价权。从目前的投资者结构来看,现在的定价权可能在保险资金这类持有型投资者,保险资金的成本可能是个锚。保险资金成本可能决定了REITs估值的下限,二级市场交易中已经比较明显地能观察到很多REITs缩量下跌以后,会有资金在下面垫着买,买入后就长期持有。虽然这种做法可能会进一步导致REITs流动性下降,但能让我们很好地理解当前估值中枢和下限。一级市场上,保险也在频频布局,例如最近友邦从东久新宜手里收购张江医药园区。

  传统一级不动产投资人当下会认为二级目前的估值偏高,不愿意用二级价格来锚定一级。但市场就是这样,他不想买,还有其他人想买,例如保险。保险的逻辑是,我资金成本更低,哪怕估值贵一点,我长期持有,只要资产不崩盘,我收稳稳的分红也很好。所以谁掌握了定价决定权,谁就掌握了当下估值的合理性。

  5、价格本身就是价值的一部分。

  这个观点取决于你相信价值决定价格,还是相信价格对价值有反身性。其实现在一级市场很活跃,就是二级对一级的反身性。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探讨过,索罗斯有一个观点,所有的认知是可以改变事实的,而不光是反映事实。因此,价格是可以影响价值的,而不光是反映价值。

  例如,一个REITs项目的NPV是1亿,如果大家认知到这个项目的NPV是1亿,投这个项目,就能赚1亿。但大家的认知是不同的,不准确的,如果市场都认为项目未来现金流会下降,可供分配会不达预期,折现率未来也会升高,那项目NPV不值1亿,就没人愿意投这个项目,这个项目的NPV就是0。这就是投资的反身性。所有的真相都是感受,这个感受不是百分百准确的。

  我们能够证明一个真相是错的,只需要用一个例子,但我们用1000个例子都不能证明真相是对的。所以如果能影响感知,就能影响真相。

  所以只要REITs上市了,交易的逻辑就变成,投资者的卖出不光是一个价格的下跌,而是会影响其他投资者的认知,而其他投资者如果跟随的话,是会影响项目估值的,包括利率水平、风险偏好、市场供求,甚至整个基本面,事实上每年评估公司对REITs项目进行估值时也会参考市场环境。所以反身性本质上是通过用价格感知去影响真正的价值,同时来强化价格,让这个价格进一步地向投资者所要的方向来发展。这个在股市里很常见,最常见就是“割韭菜”,庄家用上涨改变散户对公司价值的看法,跟风抬高股价从而高位套现。

  此外,认知的偏见是可以自我强化的。按照索罗斯的逻辑,长期里面这个是没有买进并长期持有这件事的,所有的价格都是一个当时人们的认知,而人们的认知对整个市场,对产业,对公司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大家今天都认为大数据、无人驾驶、半导体、3D打印、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这些行业是没前途的(这些行业有些确实被证伪了),大家都不去投资,这些行业就自然没有前途了。所以投资是源于自反信号。同样,REITs资产的价值也是这样,大家都认为这个行业有前途,自然就值得投资了。

  所以投资里还有一种做法,欲卖先买,先看看市场的反应。机构投资者经常会干这个事,就是去感知市场的方向,来测试市场的预期,甚至带动这种预期。

  感知市场也从另一个视角证明了模糊的正确比精确的错误要好。

  6、REITs到底是股性强一点还是债性强一点。

  最后探讨一个话题,是REITs的股性和债性。从市场走势看,能比较明显地看出REITs股性和债性的跷跷板效应,REITs阶段性地表现出了股性和债性。我的感受是,当股市和债市的决定因素直接且剧烈的时候,REITs就会偏向那一个资产类别,但收益和波动率的幅度基本介于股债之间。例如,债市有比较明显的波动时,REITs会表现出债性,当市场风险偏好发生巨大变化,股市上涨或下跌的时候,REITs也会跟随,但幅度偏弱。

  并且,REITs多数情况的债性、股性会轮流显现,少数时间同时具备,这种时候往往股债也是同涨同跌的。这个结论比较直接,但也比较粗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再把REITs价格走势和更多更细的资产类型去做比较,例如各种行业指数、不同久期和行业信用债指数,从REITs供需、投资者结构分析,影响的时间长度等角度去思考,或许还能得出更多有意思的结论。

  长期看,我愿意相信REITs交易价格会反映资产价值,但短期REITs价格更多反映的是供需,反映的是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长期来看,资产价值是否会重估,以及价格对资产价值是否有反身性,都需要继续观察。

  以前,大家会讲中国很多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没有被市场化定价,特别是基础设施不动产、国有股权,一旦定价市场化,价格就会上涨。但未来可能不是了,未来讲资产价值重估的时候,要考虑长期逻辑变成了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剧、城镇化率见顶、中美关系恶化、全球产业链脱钩和转移、制造业遭遇技术瓶颈等,是不是所有国内资产价格评估的逻辑都要发生调整。当击鼓传花的故事讲到离鼓声停止的时刻越来越近时,当很多人开始探讨财富消灭时代的资产配置思路时,我们该如何选择,持有什么资产是最好的。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持续思考和判断。



下一篇:REITs项目认购流程(图解)

上一篇:基金的购买费用以及管理费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