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全指PE、PB这个锚是否还有效?

发布时间:2023-02-04 09:37:21


  基于PE、PB为锚的指数估值,有效性的核心是PE、PB是否具有稳定性,是否出现趋势性质变。

1

2

  拉了下数据,中证全指的PE和PB,从图上看,2000年以来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0年~2012年,是大幅波动的10年,2012年至今,相对平稳,总体上在一条水平线上波动,没有出现持续的趋势性的下降,单看近10年的PE、PB趋势,可以理解为最近的10年是相对稳定的,如果参考百分位,想简化下方式,只选择2011年以来的数据参与计算,应该是完全可以的。

  以PB为例,PB=市值/净资产,PB基本上以均值1.9倍波动,说明两点:一是近10年来市值和净资产总体上同步变化,市值增长的同时,净资产差不多以相同的频率增加;二是波动主要是市值变化。锚没有趋势性的上升和下降,因此十年百分位的方式当前是有效的。

  比较两条曲线,中证全指点位和总市值以及流通市值,从2000年开始,拉到同一基点开始看变化,会发现总市值的增长要比指数点位多得多,净资产也一样,原因?

3

4

  两图一样,下图点位为次坐标轴

  中证全指包含沪深股票,科创板新股上市后一年纳入,其他证券上市超过一个季度纳入,采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权。指数编制有条重要规则,为了指数的连续性,或理解为近似可比口径,样本增减样本会做除数修正。因此,点位与市值的这种差异,有几个原因:

  一是指数采用自由流通市值,而不是市值,无自由流通市值数据,用流通市值近似代替,可以看到流通市值与市值之间的差异,但这个可能不是主要原因。

  二是市值这条曲线,一部分是原有样本的市值增长,另一部分则是新股上市新增。

  指数点位向上的趋势明显弱于流通市值及总市值,当前也低于2007年和2015年的高点,而同期的总市值和流通市值都明显高于2007年和2015年,因此可推出,总市值或流通市值的增加,新股上市做了较大贡献。同时,市值和净资产比值,即PB保持相对同步,可推知净资产的增长也有较大部分是新股贡献。较大是多大呢?可以计算,但计算起来比较麻烦,瞎猜,甚至有可能和原样本增长的部分不分上下。这里可能有延伸思考的空间,觉得可能会有些可挖掘的理解。

  这里有个疑问,2000年开始的同基点情况下,肉眼可见,净资产的增速明显要快于市值和流通市值,PB应该呈现向下的趋势才对,实际上并没有。

5

  这可能是早期市场不太成熟,波动较大的原因。同口径看近10年的数据,净资产和市值以及流通市值相对同频。

6

  另一个疑问,采用自由流通市值/(自由流通比例*净资产)计算的与中证全指编制规则的PB会是什么趋势?暂时倾向于和市值/净资产差不多的趋势。

  总体上,目前支撑的数据和理解,就用于评估中证全指的PE和PB,近十年的数据是相对稳定的,十年来也有新股净增的较多的时候,创业板和科创板已经按注册制,目前来看尚未导致PE、PB趋势性的变化,可预见接下来全面注册制如果不出现明显步子太大的突变,这个锚还是有效的。但具体到指数上,可能有的指数会有一定幅度的趋势性的变化(如中证500),则需要根据数据情况调整权重,不能笼统下结论。

7



下一篇:温斯坦相对强度指标的三个源码和解析

上一篇:文化产业概念股票总市值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