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者的常见错误:持有≠买入

发布时间:2023-03-05 07:29:08


  估计很多资深价投看到这个标题时都会不屑地想到:“巴菲特在一次股东大会上回答股东问题时都说过,我会在当下的价格位置持有伯克希尔,但不会买入”,这不是很明显地巴菲特也认为“持有≠买入”吗?

  可是,我想更进一步地问问,为什么“持有≠买入”呢?遗憾的是,巴菲特没有进一步说明原因。

  不过,难道巴菲特就不会犯错吗?

  西海岸哲学家查理.芒格也在2023年承认自己对阿里的投资是有问题的,伟大的教员也犯了1958-1960年的错误、也犯了1966-1976年的错误,那么也许是巴菲特也错了呢。记住: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因为我们是人,不是神。我们需要依靠逻辑来说明正确与错误,而不是因为是某个人说的,就认为是正确的。

  著名的价值投资者——唐朝(大家亲切地称呼为—老唐),也专门发了一篇文章《持有等于买入吗?》来论述“持有≠买入”,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唐的论述过程及其逻辑。

1

  对于老唐的上述观点,我的看法是:第一、第二完全正确;第三点半对,“价值投资的核心特征就是占便宜”这半句正确,“价值投资是五毛买一元,是一元卖两元”不全对。

  价值投资既可以是“五毛买一元,是一元卖两元”,价值投资也可以是“五毛买六毛,是一点九元卖二元”。问题只在于,当我们的确定性非常高时“五毛买六毛”就足够占便宜了,当我们的确定性不高时或者收益兑现时间不确定时,我们需要“五毛买一元”来进行风险补偿。

  至于第四点——“因此,持有≠买入。两者决策所需证据强度不同”,这个我认为是错误的。首先从前面的三个观点我推理不出第四点,也可能是我比较愚笨,理解不了,不过没有关系,老唐在后面的详细阐述如下。

2

  从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当某公司的内在价值为70-100元时,在40元买入、在150元卖出,估计没有人有异议。

  异议在于——“当我们在40元买入,价格涨到70元后我们继续持有”与“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在40元买入,当价格涨到70元后,我们买入”是否有区别???

  老唐认为有区别。他的逻辑是:

  持有的原因是——“因为你用价值70~100元的股票,去置换70元现金,毫无意义,完全没有利用到人性的疯狂,甚至被某乙利用了你的恐惧。于是你持有。”

  不买入的原因是——“因为假如你的判断靠谱,真的价值70元,你用70元换入70元,白白亏损交易税费,浪费金钱的时间价值和机会成本。而如果你的预计有少许偏差,可能真实价值是60元,你花了70元买进,在下一个傻子出现之前,你就是那个傻子——博傻,是价值投资者必须要戒掉的爱好。”

  但是,但是,我们同样可以说:

  买入的原因是——“用价值70~100元的股票,去置换70元现金,也有意义,因为我们恰恰可以利用到人性的疯狂。”

  不持有的原因是——“假如你的判断靠谱,真的价值70元,你在70元继续持有,浪费金钱的时间价值和机会成本。而如果你的预计有少许偏差,可能真实价值是60元,你在70元继续持有,那么在下一个傻子出现之前,你就是那个傻子——博傻,是价值投资者必须要戒掉的爱好。”

  看吧,好像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真的都对吗?

  显然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错误的原因在于,不管你是“在40元买入并在70元继续持有”还是“直接在70元买入”,面临的最终结果都是“股票的内在价值是70-100元,甚至是60元,同时由于人性的疯狂,股票有可能涨到100-150元。”

  老唐在论述买入时,考虑的是潜在风险,即“股票的内在价值是70-100元,甚至是60元”,70元买入有可能亏损。但是却选择性地忘记了“同时由于人性的疯狂,股票有可能涨到100-150元。”,即70元买入后继续盈利的可能性。

  在论述持有时,考虑的是潜在收益,即“股票的内在价值是70-100元,由于人性的疯狂,股票有可能涨到100-150元。”,70元持有可以利用人性的疯狂从而获取更多的收益,但是却选择性地忘记了“股票的内在价值是70-100元,甚至是60元”这个事实,即在70元继续持有然后亏损的可能性。

  也就是,在持有时只谈盈利不谈风险,在买入时只谈风险不谈盈利。就好像冯巩说“我和研究生在一起时,比谁相声说得好;我和相声演员在一起时,比谁学历高”一样。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不管在70元时是持有还是买入,都要面对“既有可能盈利、也有可能亏损”这两种可能性,这个不因买入或持有而改变。

  认为“持有≠买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大部人的心理误区,即“心理账户”的原因。(所谓“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常常把“工资”、“奖金”和“意外得到的钱”在内心里放在不同的账户里,例如对工资比较珍惜,而对“意外得到的钱”不在意,随意地浪费)

  在本例中,认为“买入的要求条件,比持有的条件更高”,其根本原因就是——持有时我们往往已经有盈利(因为我们在低估时,在40元时已经买入了),因此我们亏得起,而我们在70元时才买入时,我们没有盈利,我们全部都是本金,我们亏不起,因此我们要求条件更高一些。

  也即,将40元-70元的浮动盈利和本金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但这个浮动盈利和本金有什么区别吗?不都是你口袋里的人民币吗?浮盈兑现后不就是本金吗?本金买入股票后不就有了浮盈(或浮亏)吗?

  实际上,认为“持有≠买入”的本质恰恰是炒股思维,即在潜意识里,将“持有价格-买入价格”之间的浮动盈利与本金区别对待。因此才要求有“更高的买入条件”。

  一定要记住,不管你是“在40元买入并持有”还是“在70元买入”,我们面临的未来都是“股票的内在价值是70-100元,甚至是60元,同时由于人性的疯狂,股票有可能涨到100-150元。”这个结果或者可能性不因你是在40元买入并持有、或者70元买入而有所改变。也即当我们持有或者买入股票时,我们应该忘记买入成本,忘记未来,我们只需要考虑未来。

  段永平说过“持有=买入”,他的含义既包括“你此时持有这个股票就意味着你放弃了等价的现金,所以在任何一个时刻,持有股票从数学上和用同等市值的现金去买入这个股票是一码事”;也包括“支持我持有某股票的逻辑,也同样支持我在目前这个价位买入”,原因如上。

  其实,关于“持有≠买入”我们也可以用反证法来说明。

  “假如你的孩子将你的全部持仓卖掉,你会不会马上买回来?”

  如果你按照“持有≠买入”的逻辑进行思考,决定不应该买回来。但是,孩子一个不合理的、意外的动作怎么能改变你原来一直“持有”的理性计划呢???

  但突然“你的孩子又将你的全部持仓原样买回来了,你会不会马上卖出?”

  按照你上面“不应该买回来”的决定,显然应该再次卖出。

  但是,但是,如果没有孩子买、卖这一回事,持仓会原封不动,我们为什么要“卖出”呢?

  很显然,这个自相矛盾的逻辑是由于“持有≠买入”这个前提产生的。

  如果“持有=买入”,就不会产生这个矛盾,孩子误操作卖出了,就消除错误,买回好了。如何在自己发现前孩子再次误操作买回,那就刚好,什么都不用管。

  不会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我们是用一以贯之的逻辑去思考。而不是买入时,只考虑风险不考虑收益,在持有时,只考虑收益而不考虑风险。



下一篇:如何在股票行情图上标注文字或者数字?(图解)

上一篇:再次探讨欧奈尔杯形买入模式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