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价值投资的适用性

发布时间:2023-05-26 07:04:27


  早上,在某球上刷到一篇文章《对传统价值投资在A股实践的一些浅见》。作者自称是价值投资的拥趸,花了9年的时间研究并实践价值投资,在自己的投资体系课中讲了几百期的《聪明的投资者》。而这篇文章的大致观点有两个:一是在A股做投资,要重视看得见的手;二是要抄底逃顶。

  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引发不少的思考。倒不是要批驳文中的观点,而是针对此观点,记录当下的自己,对投资的一点浅显的理解。

  作者在谈到观点一“要重视看得见的手”时,解释说,价值投资的理论源于100年前的欧美社会,在自由市场中生根发芽。而在中国,情况不同。为此,作者举了正反两个例子。正面的例子,说自己涉及房地产产业链的投资标的,收益都相当差。而他反思背后的原因,就是受到了有形的手的干预——“房住不炒”,使得主流大机构不敢在房地产企业产业链上造次,最终的结果是杀估值。反面的例子,比如新能源、军工,还有近期的中特估,在看得见的手的推动下,依靠估值的提升,将股价打上去了。

  常逛某球的朋友,应该知道该作者是一个善于思考,并且擅长写作的人。长篇大论侃侃而谈,评论区有不少人应声附和。窃以为,要重视看得见的手,这话没错。投资就像种地,土地能产出多少,除了看土壤是否肥沃,种地的人是否靠谱之外,还要看天气,对吧?比如说,在春天果树开花的季节,遇上一场冰雹,足以使当年颗粒无收。对作者的观点一,不认同的部分,恰恰在于其后面的反思。作者认为,房地产产业链杀估值的原因是大机构不敢在此造次,说人话就是没人接盘。按这个思路理解,投资的本质就是互摸口袋的零和游戏,投资人获利需要资金推动股价上涨。如果是这么理解,那么《聪明的投资者》算是白读了。价值投资的本质,其实就简单的几个字:买股票就是买企业。投资人获利的途径,取决于企业未来赚取自由现金流的能力,并不依赖接盘侠的出现。”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能持续创造自由现金流的企业,股价跌跌不休,投资人用分红的钱持续买入,很快就能买下整个企业的股权。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回到作者举的例子,房地产产业链杀估值的原因,表面原因是房住不炒,深层次的原因是:那些被杀估值的企业,要么赚不到真金白银,要么盈利能力无法持续。更简单地说,自由现金流不稳定,这才是根本原因。反过来,那些能源源不断地赚取自由现金流的企业,如果被错杀,对于投资人而言,就是下黄金雨的时刻,此时应该拿桶接才对,比如2014年前后的茅台。

1

  至于观点二,感觉挺可笑的。试问谁不想抄底逃项呢?如果有这样的能力,用不了多少年,就能进入福布斯排行榜。然而,照照镜子,再问问自己,你有这样的能力么?摩根史丹利首席战略官巴顿.比格斯说过,“只有自大狂和傻瓜才幻想抓住顶部和底部”。以格雷厄姆和巴菲特为主要代表的价值投资体系被反复讲了几十年,其实基石就三句话:(1)股票是企业部分所有权的凭证。(2)市场先生的出价只可利用,不可预测;(3)坚持买入时的安全边际。这就是所谓的“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窃以为,三个基石当中,市场先生的提出,是格雷厄姆对价值投资最大的贡献。因为,它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深入浅出地讲明白了如何面对市场波动,解决的是盈和亏的首要问题。而对企业的估值,重要性排在后面,只是解决赢多少的事儿。

  写到这里,想到最近读的一本书《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书中有一节提及“中苏论战”,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中共批判苏共是“修正主义”,苏共则指责中共为“教条主义“。后来,睿智的邓小平引用一句俗话解决问题,“不论黑猫白猫,能捉住老鼠的就是好猫”。这与今天讨论的话题又颇为相似,与其讨论“传统价值投资“与“现代价值投资“,不如扎扎实实的研究企业(研究土地)。投资盈利还是亏损,取决于农地的产出,不取决于同样地块在其他人手里的买卖价格。作为投资人,我们需要关心的是地里种的是什么?以往的产出情况如何?稳定产出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什么原因会导致土地减产?管理土地的人怎么样?土壤有没有盐碱化?至于遇到某一年的“坏天气”,似乎是难免的。怎么办呢?分散在不同的山坡种地,种不同时节、不同品种的农作物,如此而已。

  以上,就是个人观点。当然,很可能是错的。毕竟,我也没有把《聪明的投资者》读五六遍,更没有讲几百期的价值投资课程。

  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的开篇有一段话,“投资这件事有个特点,门外汉只需少许的努力和能力,便可以取得令人敬佩的结果;若试图超越这唾手可得的成就,便需要付出无比的智慧与无数的精力。“与诸君共勉。



下一篇:20周均线和100周均线指导买入和卖出

上一篇:聊聊散户投资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