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变动和购买力平价理论

发布时间:2023-05-06 16:15:54


  了解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总体原则,还是要回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来理解汇率和国际金融。

  如果说利率是货币的价格,那仅是一部分,货币还有一个相对价格,就是用外国货币来代表的本国货币的价值,同时还要考虑物价因素,所以,要综合考虑利率、汇率、物价指数才能真正衡量一国货币的币值。

  汇率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对外汇有需求,存在着货币交换。在开放的经济体才有外汇需求,比如人们要出国旅游、留学,要进口外国的商品,要在国外投资建厂,要买外国的股票债券等等,这些都需要外汇,尤其是需要美元。对于封闭经济体来说则不需要,改革开放前,我们很少有人知道美元,更谈不上汇率。

  我们就从国际贸易开始谈起,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差别之一就是多了一个货币交换的环节。对外贸易涉及不同国家货币的使用,于是有了货币兑换,有了汇率。外汇汇率是以另一国货币来表示的本国货币的价格,如人民币汇率为6.8272元/美元,或者0.1466美元/元,其高低由外汇市场决定,而外汇市场是不同国家货币进行交易的场所。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s)是对该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经济交往的系统的记录,其主要内容包括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像其他账户一样,国际收支平衡表将每笔交易记作“+”或“-”,是一个国家对外打交道的会计账本,其基本会计原则是:

  如果一笔交易能为该国赚取外汇,就记为贷方项目,是正值。如果一笔交易要花费外汇,就是一个借方项目,记作负值。总的来讲,出口为贷方,进口为借方。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两大部分: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中国称作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其中具体的项目可能有些不同,这里以美国的Balance of payment为例。经常账户代表商品和服务的收支转移支付;金融账户包括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购入与售出。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两者之和必须为零,即:

  经常账户+金融账户=Ⅰ+Ⅱ=0

1

  出口能赚取外汇,所以是贷方项目;进口需要花费外汇,所以是借方项目。美国从日本进口照相机,如何记录呢?因为我们最终要用日元支付,很显然它要记在借方。至于美国人从国外赚得的投资利息和红利则又应如何对待呢?显然它应该记在贷方。因为像出口一样,它为我们赚取了外汇。

2

  上面的图表简要地说明了2002年美国国际收支的情况。注意它有两个主要部分,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每个项目的名称列在(a)栏,贷方记在(b)栏,借方记在(c)栏,(d)栏列的是净借贷。在表中,如果某个项目能增加美国的外汇储备,就记为贷;如果会减少美国的外汇储备,就记为借。

  2002年,美国的商品出口额为6830亿美元,商品进口额为11670亿美元,贸易逆差4840亿美元。这个贸易赤字在(d)栏的第二行列出。我们还可以看到,服务一项产生了盈余,而净投资收入项则略为负数,于是经常账户赤字在2002年是5030亿美元。美国如何为其2002年5030亿美元的经常账户赤字进行融资呢?它必须借款或缩减其外国的资产。因为,要么你为自己所买的东西付款,要么你就得欠别人的钱。这意味着从整体上看国际收支的最终差额必须为零。

  金融账户的交易是美国公民与外国公民之间的资产交易。借和贷的问题在金融账户中要比经常账户略微复杂一些。总体规则来自复式计账法,即:增加一国资产和减少其债务都记入借方;相反,减少一国资产和增加其债务则记入贷方。借方用负号(-)表示,而贷方则用正号(+)表示。借钱记为贷方,相当于美国出口了债券。

3

  二、汇率和汇率变动

  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汇率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因为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都是按本国货币来计算成本的,要拿到国际市场上竞争,其商品成本一定要进行换算和比较,于是有了汇率。汇率的高低也就直接影响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和价格,直接影响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日本生产一台照相机价值10万日元,美元和日元的比价是1美元:100日元,那么日本照相机在国际市场大约1000美元,如果美元价格变成了1美元:200日元,那么这个产品在美国市场就值500美元,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这就是货币贬值有利于出口的原因。

  汇率实际上是一种价格,一种相对价格,只不过这种价格背后的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外汇。这种价格依然是由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以日元和美元为例,对美元的需求来自于那些打算购买美国商品、服务或金融工具,需要以美元进行支付的人们。而美元的供给来自美国购买外国商品、服务和资产的人们;美元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了美元与日元的汇率。汇率的变化可以作为一个平衡器,消除国际收支帐户中的不平衡现象。

  我们经常说某种货币升值或者贬值,外汇市场有一套特定的术语。由市场波动形成的叫做升值、贬值,(appreciation & depreciation)由官方调整的汇率称为增值、降值(revaluation & devaluation),在英语世界里比较好区分。

  当以一种货币表示的某种货币的价格下降时,称为贬值;货币的价格的上升称为升值。在上面的例子中,当美元价格由100日元/1美元上升到200日元/1美元时,就是美元升值,同时可知日元发生了贬值。在对美元的供求图中,汇率e的下降表示美元的贬值,e的上升表示美元的升值。

  经典教科书上是这样说:

  人们经常把“降值”这一术语与“贬值”相混淆。降值只限于一国官方固定汇率或将其汇率与一国或多国货币钉住时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降低了本币的价格,所钉住的汇率(the pegged rate)或固定汇率被改变,于是就出现降值;而当官方价格被提高时,就会出现增值。

  例如1994年墨西哥在保护比索时,将官方汇率由1美元兑3.5比索降到1美元兑3.8比索,就是对货币进行降值。但很快墨西哥就发现自己没有能力维护这种新平价,只好又让汇率“浮动”,结果,比索的下跌或贬值得更多。

  当一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货币价值下跌时,我们说该国货币经历了一次贬值(depreciation),而外国货币经历了一次升值(appreciation)。

  当一国由官方确定的外汇汇率被调低时,我们说该国货币经历了一次降值(devaluation),而当官方外汇汇率被调高时,则说该国货币经历了一次增值(revaluation)。[1]

  降值和贬值二者的差别在于汇率制度是固定的还是浮动的,或者说官方决定的,还是市场决定的。降值只限于一国官方设定汇率或将其汇率与一国或多国货币盯住时的情况。我个人理解,这是严格区分完全浮动和有管理的浮动的差别,对于理解国际上的汇率纠纷很有参考价值。因此,我们平时所谈论的许多情况从严格的经济学定义来说应该是降值,完全由外汇市场决定的汇率才称为贬值或升值。只是我们在日常经济生活中不可能去专业地区分贬值与降值,只是统称为贬值和升值。

  三、购买力平价理论

  既然汇率是一种价格,又与国际贸易有关,那么人们自然会认识到,同样的商品和服务,用不同的货币折算后,在不同国家应该有相同或近似的价格,于是,形成了购买力平价理论。即从长期来看,汇率基本上还是由各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的汇率将倾向于使在国内购买贸易品的成本等于在国外购买这些商品的成本。通俗地说就是一篮子商品和服务在国内和国外经过货币折算后应该具有相同的价格。注意,这里说的是一篮子商品和服务,如果仅以某一件商品的价格来进行国际比较,不足以说明问题,还容易得出偏差的结论。例如,“巨无霸”指数可以形象地解释购买力平价理论,大致判断美元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关系,但仅以此来判断汇率的高低,则过于简单化。

  1986年9月,英国著名的杂志《经济学人》推出了有趣的“巨无霸指数”(Big Mac index)用以测量两种货币的汇率在理论上是否合理。假设一个麦当劳巨无霸在美国的价格是4美元,而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经济学家认为美元与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3英镑兑4美元。而如果在美国一个麦当劳巨无霸的价格是2.5美元,在英国是2英镑、在欧元区也是2.5欧元,而在中国只要10元人民币的话,那么经济学家由此推断,人民币的币值被低估很多。在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眼中,麦当劳的巨无霸已经成为评估一种货币真实价值的指数。“巨无霸指数”在英语国家里衍生了出“Burgernomics”(汉堡包经济)一词。

  购买力平价的大前提为两种货币的汇率会自然调整至一个水平,使一篮子货物在该两种货币的售价相同。在巨无霸指数中,该一“篮子”货品就是一个在麦当劳连锁快餐店里售卖的巨无霸汉堡包。选择巨无霸的原因是,巨无霸在多个国家均有供应,而它在各地的制作规格相同,由当地麦当劳的经销商负责为材料议价。这些因素使该指数能够比较各国货币。巨无霸指数是一个非正式的经济指数,用以测量两种货币的汇率理论上是否合理尚无定论。而这种测量方法的基本前提是假定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

  经典作家是这样认为的:

  购买力平价(PPP)理论可由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假定一揽子商品(汽车、珠宝、石油、食品等等)在美国值1000美元,而在墨西哥值1万比索。若汇率为100比索兑换1美元,则这批商品价值在墨西哥就是100美元。给定这些相对价格,并假定两国间实行自由贸易,我们就可以预计到,美国的公司和消费者将会越过边界以较低的墨西哥价格购买商品。结果是对墨西哥的进口上升,对墨西哥比索的需求也会增加,而这将导致墨西哥比索对美元升值,因此需要您用更多的美元才能购买同样数量的比索。其结果便是,即使墨西哥商品的比索价格没有变动,其美元价格也会上升。

  此过程要到何时才会终止呢?在两国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比索对美元的价格将上升到10比索兑换1美元。只有在此汇率下,这一揽子商品的价格才会在两国间相等。即只有10比索兑换1美元,两种货币对所交易的商品才具有同样的购买力。(计算比索升值前后,一揽子商品的比索和美元价格,你可以加深对上述讨论的理解。)

  PPP理论还认为,通货膨胀率高的国家将倾向于使其货币贬值。举个例子,假定A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而B国的通货膨胀率为2%,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将使A国货币相对于B国货币每年贬值8%。我们也可以假定,急剧的通货膨胀使俄罗斯的物价在一年之中翻了100倍,而美国物价保持不变。根据PPP理论,卢布应贬值99%才能恢复美俄两国物价的均衡。[2]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PPP理论只是一个近似的、并不能准确预测汇率变动的理论。PPP理论的误差从过去10年美元与日元的关系中可见一斑。在这段时间中,美元汇率曾高达168日元兑1美元,也曾低至85日元兑1美元,尽管大多数经济学家按照PPP理论进行计算的结果大约是120日元兑1美元。贸易壁垒、运输成本以及非贸易服务的出现,也使得各国货币的价格和购买力之间出现明显背离。

  PPP理论隐含的前提是,假定两国间实行自由贸易。贸易壁垒、运输成本以及非贸易服务的出现,使得各国货币的价格和购买力之间出现明显背离。尽管PPP 理论在长期是把握汇率波动的有用工具,但汇率仍然能够在许多年里背离PPP水平。懂得了这一点,再见到用PPP理论来计算并比较各国GDP时,我们就应该清楚,这种测算不完全靠谱。



下一篇:浅谈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

上一篇:关于货币和汇率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