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是一种什么证券

发布时间:2021-09-24 20:10:58


  股票是一种什么证券

  相信大家听到股票,能想起来的就是炒股,说到证券,就会觉得陌生,不知道证券是干什么的,但是能知道的也就是要涉及到投资和交易,但具体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快进来了解一下。

  其实,证券是一个大的概念,股票是包含在证券里的,股票是金融领域里的,证券也是金融领域中的,股票和证券同属于金融行业,但是证券却包含着股票、债券、基金等等其他证券。其实股票是股民对于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是和这家企业的经营状况分不开的,但是这也往往代表着投资的风险比较大。可能是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导致企业的股票波动,这也同时牵动着股民们的投资情况。而证券代表着企业政府的融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涉猎范围会更广阔,那么选择多了,风险相对于就会小一些。换一种说法就是,一块大饼,切的块更多了,能吃到饼的人就更多了;一块饼,10个人来分3块,那是不是就会有人吃不到饼,这个风险是不是就变大了,金融市场其实就是这样的。

贵州茅台股票

  股票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股票有两种基本的属性:股东权益和交易凭证。

  显然股权属性是第一属性,本质是一种资本的投资行为,实打实的做生意。交易属性是依附于股权属性的,是一种衍生属性。

  作为交易属性的筹码,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我们知道交易一定是以双方均以为自己占便宜的方式成交的,这种占便宜是以自己筹码现在和未来的价格高低衡量,即交易者的预期。

  当市场大多数人认为一只股票价格会上涨,那么卖出的人要不选择不卖,要不选择抬高价格,买入的人认为自己有利可图,于是提高交易价格,成交的真实价格不断攀升,直到卖家满意了,买家不愿意加价为止。

  此时,卖家认为卖出不吃亏,买家认为买入占不到便宜,原本运动的交易成交价稳定下来成为均衡价格,除非有新的预期打破这种均衡,股票的价格将始终保持。

  而股票的第一属性(股东权益),其主要的定价原理则是:其所对应的资产未来能够带来的现金流贴现的总和。

  我们举个例子来理解一下:

  假设一个人完成了所有的学业并步入职场参加工作,你出一个价将其未来可能创造出的所有的职务性收入都买断。

  比如你预期他可以工作40年,前10年的净现金所得是5万元,中间20年的平均是10万元,最后10年是15万元,总共是400万元的现金流入(已经扣除了各类支出,属于纯现金的流入)。

  但是你不可能出400万元去买断他的职业生涯。因为,第一,你赚不到钱;第二,未来存在不确定性,万一他出现意外,你可能会有损失;第三,现金是具有时间价值的,这些钱即使你买国债,扣除通货膨胀,对于40年之后也肯定比400万要多得多。

  所以,你需要对400万进行贴现,然后来估算小明现在值多少钱。

  还有,在面对企业时,企业的经营比上面的例子要复杂的多,很多企业完全不具备任何长期预期的确定性,因为市场变化太大,企业的经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对财务报表进行精确的预测,这简直是神一样的任务!

  基于此,即使我们知道了市场的定价原理,但是我们仍然无法对企业进行精准的定价,我们只能有一个模糊的范围。

  股票的价格是怎么决定的

  股票市场是提供投资人股票买卖的场所,让想买或想卖的人,可以有一个公开透明的平台来交易。买卖的价格怎么决定的?难道是像菜市场杀价?不是的。

  要了解股价是怎么决定的,你要先了解什么是“成交价"所谓的"成交价",就是买方和卖方“刚刚好”愿意买与愿意卖的价格。

  今天我去文具店买一支笔,老板愿意用50元卖这枝笔,我也愿意用50元买这枝笔,于是50元就成交了,50元就是这支笔的成交价。

  问题来了,如果我想要买阿里巴巴的股票,难道是马云卖我股票吗?一张股票多少钱也是他决定的吗?当然不是!其实,股价的决定是按照所谓的“集合竞价原则”。

  比如说,阿里巴巴一股的成交价是150元。这时候有两派人马,一方是想买股票的人,一方是想卖股票的人,想要买股票的人,当然希望买的价格愈低愈好;想要卖股票的人,当然希望卖的价格愈高愈好。

  由于每个人愿意出的价格不一样,所以证交所的成交原则为“价格优先、时间优先”。

  对于买方来说,报价越高的排在前面;对于卖家来说,报价越低的排在前面;同一个价位先报的排在前面。然后在相同的价格点上产生成交,一直再到下一个成交价位。

  事实上每一个时间点,都是有买方和卖方两大势力。只要买方的力量大于卖方,成交价就会一直往上推,股价就上涨了。反之当卖方的力量大于买方,成交价就会一直往下推,股价就下跌了。

  两方势力互相有强有弱,股价就会时涨时跌。所以股价的涨跌就是买方和卖方两股力量拉扯的结果,也就是经济学上的供需原则。

  买股票买的是什么

  我们买股票,买的到底是什么?特别是,有的公司根本没有盈利,更没有分红,为什么还那么贵?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把股票分为两类,分红和和不分红的。

  市场上有一种流行的误解,说A股不分红。其实,数据告诉我们,A股的分红率很高,平均分红率超过30%,分红最多的10%的公司,分红率超过60%。A股不分红的说法,与数据不符。实际上,有些公司的分红率太高了,超过了100%。

  有三种原因,使得公司分红可能超过100%。

  第一种,企业暂时利润很少,但是为了维持分红的稳健性,依然保持一贯的分红水平。

  第二种,公司前些年没怎么分红,有累积的未分配利润,今年一次性给分了。比如微软2004年的分红,号称商业史上最大的一次分红。可是分红以后,微软的股价不仅没有上涨,还长期低迷。

  第三种,大股东可能需要钱,于是就通过上市公司借钱,通过分红的方式发给股东。

  现实中,很多公司不分红,甚至没有利润,可是股价还是很高。经典的例子,是美国的亚马逊(Amazon)。亚马逊不仅从来不分红,盈利也不多,但是总市值已经是1万多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微软和苹果(最近股市波动大,可能有出入)。

  亚马逊不是没有钱,而是把钱都投资了,投资带来了增长,带来了竞争优势,也带来了巨大的市值。投资者从市值增长中,获得了回报。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因为股价的大幅上涨,已经连续三年蝉联全球首富(2017-2019)。

  所以,回报股东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分红,另一种是股价上涨。

  我们买股票,买的可能是两种东西。一种是现在的现金流,也就是盈利和分红。另一种是期望,是对未来盈利和分红的期望。

  公司分红不一定好,不分红不一定不好。一些现象级的供给,比如亚马逊和微软,很长时间都不分红,分红了之后股价不一定上涨。有很好投资机会的公司,不应该分红,而是应该投资于增长。这时候分红,相当于割自己的肉喂给给自己吃,因小失大。

  研究股票应该研究什么

  股票研究的起点在哪里,是管理、文化还是技术、需求?

  回到投资一家企业的初衷,我们为什么投资一家企业,无非期待企业的规模可以越做越大,盈利能力越来越强,为我们带来源源不绝的现金流。

  企业自身的苦心经营是一个因素,但就像没有人可以在沙漠中游泳,在海水中飞翔,在天空上骑马(独角兽除外),企业的发展依赖于环境和赛道,价值投资者们常说,坡要长,雪要厚,长坡厚雪才好借到势能,这个描述很形象,但未必说透。

  本质上一家企业不断壮大,依赖于规模上的正向反馈,为什么有的行业容易出巨头,有的行业到死都是一地作坊。什么容易在规模上正向反馈,工业品,什么不容易在规模上正向反馈,手工业,工业革命取代小农经济,规模效应居功至伟。

  商业的发展不全是需求端的推动,更多的推动来源于供给。因为一万个人会有一万零一种需求,但iPhone4只有一款外形和三个颜色,优秀的产品一定是在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和供给的最大公倍数之间找寻平衡。

  不能被规模化生产的需求,是没有投资意义的。

  工业化无非三个要求:可衡量,可复制,可协作。

  以白酒与红酒举例,白酒巨头层出不穷,美股有帝亚吉欧、百富门、星座酒业,国内有茅五泸;红酒呢,国内的张裕潜心修行百年,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三五百年的酒庄比比皆是,还是解决不了品质口感参差不齐的问题,品酒很多时候依赖于地理认证、权威人士和玄学口感,说到底,红酒酿造业还是一门手工农业,既难衡量,更难复制。

  不管国内红酒市场怎么发展,红酒酿造企业都不会有很好的投资价值,红酒企业大幅跑输大盘,也不全是市场萎缩的原因。我之前聊整形医院的时候就提到过,作坊都是不值得投资的。

  规模效应绝不是盲目的堆积规模,扩大营收,而是朝着规模经济的方向拓展。

  比如零售,为什么大家的发展路径都是类似的:先吃透一片地区,再进行全国性扩张。永辉的根据地是福建、重庆,沃尔玛的根据地是阿肯色州,家家悦扎根山东河南三角区。对零售企业来说,单纯的扩张是不具备规模优势的,采购100万件和300万件商品,议价的优惠差之有限,每一家超市,需要的人手、租金、设备却是一样的。怎么才能做出优势呢,只有吃透一整片地区,挤出所有成气候的竞争者,然后抬高商品溢价,压低本地商品采购价,利润空间一下就打开了,所以我们会发现,永辉在福建、重庆的超市,单位面积盈利能力是其他地区的三倍、四倍。

  一旦过度扩张,规模效应飞速衰减,后面难免进退两难,这就是永辉超市现在的困境。

  产业一向有穷不投养殖,富不投农业的说法,非农业不好,只是规模优势太差,很难带来让人满意的回报。

  规模效应有没有弊端呢?

  答案肯定是有,规模优势最怕的无非两点:第一点是技术更新迭代快,以彩电行业举例,从长虹、康佳、创维到海信、TCL、小米,彩电龙头稳定3年一换,从CRT到背投、等离子,再到液晶,最后到现在的百花齐放,技术迭代一次,庞大的旧产能就反过来变成了压的企业喘不过气来的泰山。

  技术颠覆太快,产能来不及收回成本,就“被过时”,规模优势转瞬变为“规模劣势”。

  第二点,一家企业的规模优势,可能会被跨界而来、协作性更强的巨头打败。规模化的极致是全球化,全球化意味着市场的门槛虽高,但大门对所有的巨头都是敞开的,规模效应可以让狮子越过幼年期快速进入成年期,但狩猎地盘的扩大,它也会和越来越多的猛兽接壤,甚至还会撞见从天而降的巨龙。以互联网举例,互联网的规模效应可谓是所有行业之最,一旦建立垄断,就会成为全民基础设施,市场地位牢不可破,但我们看到的却是,整个互联网生态被划分为阿里、腾讯、美团、百度几大块,道理不难理解——拳头砸不开核桃,起重机轻轻松松,但起重机可能拿蚂蚁毫无办法,拳头却可以轻轻松松的摁死。

  水大鱼大,终究是大鱼吃更小的鱼。

  有没有解决办法呢?

  答案是把二维的规模优势,变成三维、四维的优势,从平面作战变成空地垂直打击和跨时区调运。

  以厨房电器举例,老板电器刚开始只卖油烟机,后面搭着卖灶具、消毒柜、电烤箱、蒸汽炉、微波炉、洗碗机、净水器,最后提供一篮子厨电解决方案,其他厨电企业要取代老板电器油烟机的份额,光靠油烟机根本做不到了,但如果学习老板电器提供一整套服务,实力又力有不逮。

  这样一来,优势就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项单品,二维的单品规模优势由此变成了三维的产品协同优势。

  蓝月亮从洗手液拓展到洗衣液是产品协同,但如果开始生产洗洁精,毫无疑问会冲击消费者对蓝月亮的认知,如果哪天它开始上架洁厕灵,消费者就会怀疑蓝月亮的管理层是不是疯了。一家房地产商一夜之间跨界去造车,而且还是尝鲜款的新能源汽车,大家总不会在买房的时候,顺手买它一辆电动车。

  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可以协同,怎么协同、如何跨界对每一家企业来说都须慎之又慎,因为产品协同和盲目多元只有一墙之隔。

  那什么是四维的规模优势呢?

  以药明康德、药明生物为例,刚开始,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只是为跨国药企做创新药CXO(临床前、临床、制造代工),2010年后,随着生物药浪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biotech公司(小型生物科技公司)成为药明生物的客户,这些小公司要么只有钱,要么只有某一个“idea”,对前者,药明生物可以给它提供“idea”,对后者,药明生物可以做风险投资,药明系的业务不再局限于创新药代工,而更像一家创新药领域的超级投行,从一家代工巨头转身为服务巨头。

  但从产业转身服务,未必全是正面效果。

  这点GE(通用电气)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杰克·韦尔奇执掌GE期间,大力推动GE金融化转型,即从一家产品供应商,变成一家金融服务商,短短10年,GE就挣脱了泥潭,股价创造了5年10倍的神话,市值一度高达3000亿美元,超越微软登上全球第一。

  但金融化转型和现实主义经营策略(砍掉所有小份额和试验性产品线),直接掏空了GE的产品竞争力,没有产品依托的金融服务,就像无根之萍的蒲公英,迎接GE的是持续20年的衰退,股价一度跌破5美元。

  一家企业的规模优势,演变的路径一般是从单一产品——多产品协同——产品服务一体化方案,规模效应,长坡厚雪,是我们认识一家企业的基础。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规模效应,第一反应是落后的大工厂、流水线,其实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壮大,都必须立足于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只能永远做一个作坊。

  即:失去特色,失去很多,失去规模,失去一切。



下一篇:招股说明书怎么看(举例说明)

上一篇:溢价是什么意思(通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