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溢价的本源

发布时间:2023-12-28 07:31:11


  为什么有些行业的品牌总是能够卖的比别人贵一些?有些行业的品牌却陷入恶性竞争?

  我时不时会思考这个问题,并试图总结一些规律,近期看到一篇文章:品牌溢价如何产生,倍受启发,并产生了一些延伸思考,以下。

  文章主要思想提炼

  1、产生品牌溢价产品的先决条件:非常重要+认知不足

  2、关于非常重要:

  一次性筷子无品牌,垃圾袋无品牌(我们没听过优秀的一次性筷子公司、垃圾袋公司)。但纸巾会产生品牌、卫生巾更会产生品牌(恒安国际纸制品分部122亿收入,1.4亿利润;卫生巾分部62亿收入,25亿利润),这体现了重要性在逐渐提高,品牌溢价也在逐渐增厚。

  这与我此前的认识中有一点重合,我此前认为“违约成本”高的东西容易产生品牌溢价,比如公牛电器。

  违约成本:某类产品坏掉对生活造成的影响,如插座短路会有失火风险,劣质奶粉会对婴儿的发育造成影响等。

  3、关于认知不足:

  只有当人们在认为这项消费“重要,但自己又搞不清哪个好”的时候,才愿意为品牌付出溢价。

  文章举出了航空公司、安卓手机的例子,旨在说明当消费者对于产品认知充足时(民航局准飞的飞机肯定安全、安卓手机的重要配置很好比较),企业往往无法获取品牌溢价;但比如空调行业,消费者很难做到认知充足(空调内部是什么?压缩机、叶片、蒸发器分别是什么型号?),于是头部品牌的美誉度成为消费者信心的来源,品牌溢价也从中体现。

  我们可以将其思想大致提炼为下图。

1

  在与同事仔细推敲后,我们有些新的想法。

  首先,“非常重要”这个命题似乎不准确。

  比如垃圾袋,到底是垃圾袋不重要,还是垃圾袋的产品供给几乎没有任何差异化,且质量都很好,让我们感觉不到垃圾袋的重要性了呢?

  试想,如果市面上的垃圾袋有一半是容易破裂的,每次都会把菜汤漏出来,那是否我们也会认为垃圾袋的“违约成本”很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优质垃圾袋的品牌是否需要被记住呢?很明显是需要的,被记住的品牌是否可以买贵一点呢?很明显是可以的。

  其他“不重要”的商品也可以用这个角度观察,我们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

  所以,与其说是重要与否,不如说是商品的供给差异化是否够大,大到需要品牌来辅佐我们的决策,商品溢价自然产生,如果某一类商品可以持续的保持这种差异化,那也将持续的拥有商品溢价,这就回到了段永平的观点。

  差异化指的是产品能满足用户的某个或某些别人满足不了的需求,能够长期维持的差异化就是护城河。

  假设茅台从未注册过商标......

  假设茅台只是一瓶光瓶酒,茅台会在吗?我们又将如何称呼茅台?茅台又如何定价?

  我想大概率的结果是茅台会成为国人口口相传的一款神秘好酒,它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茅台镇赤水河畔,它每年的产酒量非常少,但口感非常特殊,balabala...... 最后它还是很贵。

  实际上,贵州茅台这四个字没有一个字是这款酒自创的,本来就只是把酒厂的位置报出来而已(对比五粮液的前身是中国专卖公司四川省宜宾酒厂,1959年才取名五粮液,不得不说是好名字啊!)。

  再对比牛栏山二锅头、红星二锅头,品牌溢价远没有茅台高,即便再讲玄妙的故事,投入大把的营销,他的溢价也逃不出他稀缺性的大范畴(可能打了更多的广告会让酒贵一点、畅销一点,但落在股东手里的收益并没有多很多)。

  举例上述两个产品,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垃圾袋还是白酒,一个很不重要,一个很重要,但其品牌溢价还是来自于商品本身的差异化,越有不可弥合的差异化,就越能产生品牌溢价。

  安卓手机利润薄真的是因为配置透明吗?

  诚然,消费者在购买安卓手机时,一定会看下芯片、内存、摄像头配置。

  但我认为最本质的原因仍然在差异化上,安卓手机厂商没有一家做出非常突出的差异化(华为最近在变化),才导致大家陷入堆料竞争。

  那又为何没人能把手机的体验做的好些呢?就像苹果一样好。

  我猜想答案只可能是,IOS 的体验并非在2007年横空出世,它继承了MAC OS系统的顺滑,而 MAC OS 是图形界面的鼻祖,它从1984年走来。

  1984-2007,23年。

  2007-2023,16年。

  即便站在2007年,那也是一个已经被打磨了23年的系统。

  有时候是我们把好东西看的太过平常了。

  对比之下,小米成立于2010年,至今不过13年。我们轻描淡写的“用户体验”,那可是苹果39年的积累,会很好追吗?事实上,如果想要获取苹果般顺滑的动画、逻辑清晰的交互,后进的安卓厂商不知道要付出多少成本,这其中最大的成本是时间。所以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安卓在堆料上卷个没完,赚钱寥寥,苹果一直在挤牙膏,卖的飞起。

  昨天还看到段永平讲的一句话:长期来看,顾客作为整体是绝对理性的。

  套用在智能手机的案例,苹果似乎一直在挤牙膏,总有人边骂边买,好像苹果的客户多半低智商,一直在为了一个logo买单。

  但事实上,这个logo承载的品牌溢价绝对配得上它商品本身的差异化。

  我想,即便苹果公布了所有的 spec,并且一一与安卓进行对比,苹果的溢价仍然在,安卓则仍然在卷配置。

  苹果的发布会之所以很少去谈论spec,我想因为苹果在谈用户真正关心的问题和苹果在利润之上的追求,而非谈论企业的自我感动式的创新,这个我之前也在企业创新的初心中谈论过。

  其次,是认知不足?还是心智差异化?

  如果我们抛开商品本身的差异化,是否存在没有差异化的商品,品牌溢价仍然存在呢?

  牛奶有差异化吗?好像没有。

  牛奶有品牌溢价吗?好像有。

  全球的牛奶都有差异化吗?好像都没有。

  全球的牛奶都有品牌溢价吗?不是的,美国就没有。

  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鲜牛奶的品牌琳琅满目,没有哪个十分凸出,美国的牛奶行业远不像中国这样的双寡头垄断。

  如果我们从消费者心理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与中西方牛奶的历史有很大关系,欧美有悠久的饮用牛奶、加工乳制品的历史,欧美人对于牛奶的认识是极度充分的,而对比中国,尤其是汉人,对于牛奶的饮用历史则短得多,我们对于牛奶的认识是极度不充分的。

  也许有人会说,牛奶而已,有什么好神秘的?有什么好认识的?

  那不妨对比下中国人对家禽和奶牛的熟悉程度。

  至少在我这一代人,大部分人还留有农村的生活记忆。

  我已经是很早被城市化的一批人了,我生在1994年的天津城区,但我回老家的时候,仍然有掏鸡窝的经历。

  可能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代代中国人对鸡鸭鹅等禽类的熟悉感很高,安全感也很高。

  但提到荷斯坦奶牛,有几个中国人见过?恐怕只有少数内蒙人有这种类似家禽的熟悉记忆吧。

  我太懂鸡蛋了,我把它从那个红砖垒的鸡窝掏里出来,我记得它有温度,我记得我家母鸡迷茫的眼神,现在你把它包装进塑料盒里,我也认得它啊。

  但我只在广告里看到过奶牛,它们总是在绿色的草坪上,旁边总是花园一样的工厂,我还看到梅西喝牛奶,这让我觉得很fancy,我觉得牛奶理应如此,不管事实是否如此。

  你让梅西拿个鸡蛋试试,那我也知道和我家母鸡下的没啥区别。

  这就是认知充分与不充分的区别。

  既然熟悉,就没有神秘感,没有神秘感,就觉得都一样,既然都一样,谁又能有溢价?

  既然陌生,就会产生认知不足,认知不足,就会寻求品牌信任,品牌承载了消费者的信心来源,谁能承载这份信心来源,谁的商品就有溢价。

  所以即便一个白牌牛奶想要用便宜的定价打动消费者,但它仍然难以从伊利和蒙牛手中抢走客户。这份信任和熟悉,很难被低价拉走。

  这种心理,也决定了伊利和蒙牛虽然是双寡头格局,但仍然每年还是要花费大额的广告费,与航天、运动员、大型赛事等等给人信赖感、健康感的人或者事件挂钩。

  这份信任感带来了品牌溢价,但这份信任感也需要不断的投入。

  结果上,牛奶产生了常温白奶的两大品牌,即便考虑到鸡蛋难以运输,无法产生全国性品牌,但牛奶同样产生了诸多地方知名品牌(天津海河、北京三元、南京卫岗等等)。

  但鸡蛋从来没有产生大品牌,地方品牌也没有(德青源算是一个,但很微弱,完全和买牛奶的时候对品牌的重视程度是两码事)。

  牛奶的商业案例告诉我们,差异化不仅存在于商品本身,还存在于消费者的心里,如果商品本身不存在差异化,但消费者广泛的认为有差异化,仍然能够带来品牌溢价,只是这部分差异化,往往需要大额的销售费用维持。

  所以回答最初的问题,我认为商品溢价的本源,来自于两种差异化。

  1、商品本身的差异化

  2、消费者认知的差异化

  前者往往来自于产品的创新、企业多年认真的积淀、持续的技术领先、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等等等;后者往往来自于消费者习惯中特殊的行为模式,并且更需要企业细心的呵护这份“谎言”。



下一篇:突破不稳的股票如何分三阶段退出的止损点分析

上一篇:《玩转财报》(第8版)读书笔记:教你阅读财务报表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