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PB、PS、DCF四种估值方法简要说明

发布时间:2021-11-30 22:18:18


  1.PEG

  PEG这个指标有利有弊,利的地方在于它可以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进行投机,弊端在于它从底层逻辑来看,是一个不怎么靠谱的指标。

  在实务中,PEG估值法的标准通常被设定为:一家公司的PE/它净利润的增速(去掉百分号)=1,即是合理估值。如果PEG=1.5,那么就算是略微高估,但也能接受的估值。

  比如公司A,去年增长30%,那么静态的PE为30倍就是合理的,如果预计今年增长40%,那么PE就应该为40倍。

  然而,它真正的迷惑在于:牛市里,使用PEG指标就相当于给高估值找了一个借口。

  市场上分析师总是倾向于使用线性外推来预测一家公司的业绩,某家公司今年的增长率是60%,那么大家就预期明年还是60%,谁预测只增长40%,大家就觉得他真是太保守了。因此,这个时候给到60-90倍估值都是合理范围(peg=1-1.5),其实它早已透支了未来的盈利和估值。

  而对于一家短期低增长的公司,比如今年增长10%,那么市场上谁预测它明年增长20%以上,大家都会觉得是非常乐观的预期。

  但是,当非连续性发生的时候,PEG就是完全失效的,我们知道无论多么牛逼的公司都存在中短期的经营波动,无可避免。比如一家公司去年增长60%,给60倍估值,今年增长20%,难道就只值20倍?(下跌60%的空间)

  很显然,按照现金流折现的思想看,某一年净利润增长60%,并不会对企业的长期价值产生那么深远的影响,同样的道理,某一年增速从60%下滑到20%,甚至0增长,对于长期价值影响也是微乎其微。

  那么,为什么又说“爱的地方在于它可以用来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进行投机”呢?如何理解这句话?

  假如一家公司过去三年的业绩增速分别是10%,15%,12%,估值是20-25倍,但今年半年报突然来了一个增长40%,第二天直接跳空高开,你猜之后会怎么样?

  闭着眼睛都知道,很多券商分析师会在之后的研报中预测该股全年业绩增长40%,应该给40倍估值,当很多研报都是这么一个结论,股价自然被打飞。(注意:这个套路不是每次都会起效的)。

  如果之后这家公司的股价涨了80%,不是因为它的内在价值提高了80%,而是因为------大家(包括众多机构)根据PEG的范式,线性外推强行拔高它的估值。

  还是那句话,PEG这个底层逻辑存在硬伤的估值模型,但在很多时候都会起效,只是因为乌合之众的------共识。

  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上存在大量业绩增长500%,就给500倍,甚至1000倍的公司,传统PE估值法无法解释,但PEG好像能够强行给它一个理由。

  最后,PEG和PE一样,对于很多行业的公司都是不适用的。

  2.PB(市净率)

  如果说PE是少部分业绩波动大的行业不太适用,那么PB这个估值指标则是大部分行业都不太适用。市净率(PB)等于企业的市值除以账面资产,在估值中意义不大。

  首先,轻资产公司PB都不能用。白酒,互联网,计算机,传媒,生物医药等行业,这些行业的特征是其净资产收益率普遍比一些传统行业要高,净资产收益率高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盈利能力比较好,第二是净资产规模不大。

  因为其盈利的核心能力主要都不是来自于有形资产,比如微软和谷歌这种信息行业公司,还有艾伯维、赛诺菲、默克我们的大恒瑞这样的生物制药公司、其有形资产不过是一堆电脑和办公楼,值几个钱呢?它真正靠的是人才、知识产权和垄断权。

  如果你用PB去作为核心估值指标,就相当于主动地一次性将几大牛股辈出的行业全都直接拒之门外。

  那么你肯定要说了,如果一家公司的盈利驱动主要来自于有形资产,那么PB这个指标能不能用?答案依然是不能。

  很简单的逻辑,因为PE是锚定的利润,而公司A去年赚的1块钱,和今年转的1块钱,与同行业公司B赚得1块钱,有区别吗?没有区别,都是人民币。

  但是净资产这个东西,一家公司在不同的时点上,不同的公司之间,是存在天壤之别的。

  公司A去年净资产是100亿,总市值是120亿,PB=1.2,今年它溢价收购了某项资产,产生商誉100亿,不考虑其他资产变动,净资产就算它200亿,现在的总市值还是120亿,PB降为0.6,请问被低估了吗?

  公司C和D都是制造业企业,资产结构当中都是以生产设备为主,然而A账面上的生产设备其实都是一堆快报废的破铜烂铁。而B的账面上都是去年刚从德国、瑞士采购最先进的生产线,虽然从账面余额来看两家公司固定资产、净资产一样,但有可比性?

  公司E和公司F,一个账面上是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另一个账面上的资产都是北京五环以内的优质楼盘,两者如果净资产的数值一样,有可比性?

  也就是说,一些公司的资产项目本身是有大量水分的,或者是存在高风险的,关键是你没办法去客观评估它的资产到底值多少钱,所以很多时候看PB很低,可能造成一种便宜的假象。

  最后一点,看PB去抄底的,大多数时候比纯粹看PE还容易麻木,一家公司一旦经营情况发生恶化,开始杀逻辑,市场可不会管你的PB是多少,港股里PB小于0.5的公司一抓一大把,0.8的PB和0.4的PB都叫低估,但是股价还可以跌一半。

  只有在对少数金融行业的公司进行估值时,PB或许还有点参考价值,为什么是金融行业?道理很简单,因为金融行业的资产结构中,占到最大比重的就是----钱。既然是钱,那么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逻辑,你今年账面上的1块钱和你去年账面的1块钱,不都是同样的人民币吗?人民币会减值吗?当然不会。

  3.PS(市销率)

  PS这个指标计算方式是企业的市值除以营业收入。

  这项指标我们一般也不太常用,它主要是用于那些为了不断扩展业务规模,建立竞争优势而不得不战略性亏损的企业。

  最典型的比如亚马逊,这家企业为什么过去十年一直亏,股价还能一直涨,一路新高呢?因为贝索斯给华尔街讲的故事叫做-----只要我想,我随时都可以盈利,但是我现在不想盈利,我反而要在云计算上面加大投入,把PE扔进垃圾桶吧,哈哈!

  但是大家要注意,不是所有没有盈利的企业都适合用PS来估值的,它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企业的亏损只是暂时的,这种亏损将为未来赚到更多的钱。

  而对于大多数亏损的企业,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它未来能不能赚钱,就是一个黑箱。

  4.DCF(现金流折现)

  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的思想,即是将一项金融资产未来生产的所有现金流,按照一定的机会成本(折现率)调整后进行加总。

DCF

  这里的现金流,即自由现金流,指的是企业每年赚回来的“现金”扣除为了维持正常运营所必须的资本支出后的余额,它是真正意义上可以通过分配的方法流入股东口袋里的钱。

  此处折现指的是把未来不同时间的钱,换算成现在的购买力,为什么要折现呢?因为钱是有时间成本的,只要全社会的货币量不断在增长,那么物价也将持续上涨,明年、后年、三五年后同样的钱能买到的东西一定比不上现在当下的多。

  当然,巴菲特的好友芒格说过:自己从来没见过巴菲特拿着计算器去计算企业的自由现金流。

  DCF的不足,包括计算机比较复杂,引入的变量条件较多,每个变量都涉及大量细节等,你首先要估算出一家企业高速增长期会维持多久,高速增长期间内每年的现金流的增速,其次,你要对于未来永续增长期间确定一个永续增长率,最后你还确定一个折现率。这三个都是很主观的指标,不同的人算出来差别很大。

  况且,无论多么聪明的天才,都不可能提前预测出一家企业长远未来(10年、20年、30年)的一个发展变化趋势。

  所以,在我们大A股的投资实务中,如果你看到某些投资者用DCF来给一家公司算估值,就好像是在路边摊夜宵大排档聚集的地方,看到有个人坐在路边喝着82年的拉菲,吃着法餐一样稀奇。

  DCF哪有直接拍脑袋给个PE那么简单通俗易懂,能简单处理的事情,就不要搞得太复杂,这才是人性。

  因此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对于PE的共识,显然要高于DCF。

  而DCF真正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买股票就是买企业未来长期的自由现金流。

  翻译过来就是:

  1,长期都不能产生正的现金流的企业都是垃圾。

  2,短期的业绩波动对于长期价值的影响极其有限,真正重要的是长期的确定性。

  3,每家企业都是有发展周期的,分为高速增长期和稳定增长期,在牛逼的企业增长率也有均值回归的那一天。



下一篇:电解液概念股票总市值排行榜

上一篇:升级版股利折现法的解读和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