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的预期是怎样被产生的?

发布时间:2022-02-21 08:14:08


  本币(人民币)和外币(假定是美元)的交易全部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以一定数量的人民币换取美元,这个更换比率称之为汇率。那么汇率大小应该是多少合适呢?

  汇率应该是无套利的。即市场参与者不会因为该汇率而产生无风险套利收益,否则套利的存在将使得汇率改变直到无套利。

  于是有第一个无套利公式:利率平价。这个公式是说,人民币的预期资产收益和美元的预期资产收益是等价的,例如人民币一年期预期利率是4%,美元一年期利率是1.6%,中间的2.4%就是汇率变动产生的收益,以使得人民币预期收益和美元的人民币计价预期收益等价。

  这个交互过程是:假如人们预期一年后人民币贬值,即美元可以换取更多的人民币,这导致人们在当前时刻卖出人民币资产购买美元资产,在1年后,再把美元换回人民币,以此实现套利,直到无套利的利率平价为止。

  利率平价公式如下(严格来说,这是一个近似等号),红圈处就是人们的预期未来汇率(红圈是未来的预期汇率,E是当前实际汇率)。

1

  这个公式就引出了问题:汇率的预期是怎样被产生的?

  预期不是平白无故拍脑袋想出来的,汇率的变动一定是因为涉及到某些根本的原因,使得汇率不得不变动,然后达到新的均衡。找到这些“原因”,也许就能明白汇率的预期是怎样被产生的。

  下图是人民币市场和美元市场的示意图。基于无套利原则,汇率不能使得市场之间出现无风险套利。

2

  利率平价就是使得人民币资产市场(MKT_AA)和美元资产市场(MKT_DD)无套利的原理。但是这个预期汇率又是来源于哪里呢?利率变化就一定导致预期变化吗?也可能预期没变,只是调整当前汇率?

  假设只有人民币资产市场、外汇市场、美元资产市场,不存在其他市场,如果人民币利率升高了,会发生什么?在固定汇率下,显然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更强,外汇市场会产生大量交易购买人民币,但是这就会使得人民币产生升值压力,以及外汇储备增加,人民币国内供给增多,这个过程直到利率重新达到平衡或者外汇市场货币数量不足为止。这个过程已经初步产生预期了:人民币产生升值压力的时候,但是央行仍然维持固定汇率,可人们认为央行难以维持固定汇率,人们就可能预期汇率会发生改变。这给我们一个提示:预期来源于现状的不均衡或者维持现状的困难。

  上面的分析只涉及到了资产市场,不符合实际的生活。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人们幸福生活的根本目的是消费和跨期消费(储蓄与投资),因此,还需要引入产品市场,我们假设这个产品市场只卖猪肉。产品市场有两个基本属性:数量和价格,比如数量是1斤猪肉,价格是50人民币元。而且同样数量的一斤猪肉,不论在哪一个产品市场,价格都应该是相同的(一价定律),如果产品市场很复杂,一价定律就会变成购买力平价。一价定律和购买力平价都是用来决定汇率绝对值的。

  当人们认为通货膨胀要发生的时候,假如明年猪肉可能要涨价,比如70元,那么汇率就要发生调整,使得相对当前购买力(购买一斤猪肉的能力)不发生变化,此为相对购买力平价

  一价定律、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是从产品市场的路径考虑无套利的,利率平价是从资产市场的路径考虑无套利的。一条路径影响了汇率,所有的路径都会受汇率影响。识别到不同的路径区别之后,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当利率升高之后,有的导致汇率升高(本币贬值,例如通货膨胀),有的导致汇率降低(本币升值,例如产出提高)。

3

  现实中,一价定律存在的问题:

  (1)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品

  (2)非自由竞争

  (3)不同国家消费模式和价格水平计量方面的区别(商品篮子不同)

  这导致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解释不足,于是有了超越购买力平价的理论:长期汇率的一般模型。可以先设想一下价格是怎样从无到有的,美国的产品供给,来自于全世界的需求,自然就产生了价格共识,以及价格换算的汇率共识。

  说它超越购买力平价,是因为这种理论不仅包含一价定律(表示实际汇率固定),更包含实际汇率变动(一价定律不成立)的场景。这种理论主要是站在更加广泛的分析方法——供求均衡——的角度去分析,所以,它除了考虑货币的影响,还考虑了相对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但是上面这些不同理论又跟“预期”有什么关系呢?不论是购买力平价理论,还是实际汇率均衡理论,或者是资产市场的利率,最终都会通过产品市场表现为资产的实际收益率(用猪肉衡量的收益率),只要这个实际收益率发生变化,汇率就需要重新调整,以使得所有参与的市场重新达到均衡。

  总结一下产生汇率预期的原因:无套利、实际收益率预期改变。



下一篇:买股票三大问:什么时候买、买什么和买多少

上一篇:古诺均衡与斯塔克伯格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