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的三种核算方法: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发布时间:2022-10-26 04:57:26


  什么是GDP

  我们知道宏观分析的第一步,就是判断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是什么呢?是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宏观经济总量最为核心的有效的指标,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经济运行情况都可以从它的体现出来。GDP分为名义和实际,名义GDP增速和企业收入的增速更加相关,我们投资人更加看重名义GDP,GDP数据每个季度公布,1月、4月、7月、10月公布,本季度公布上一个季度的数据,一般的判断方法是环比和和预期相比,最重要是和预期比,看看是低于预期和高于预期。一般经济增速下降,说明经济增长预期较差,市场就会有放水的预期,放水反而会使股市上涨。我们投资人看经济指标永远看的未来的预期,经济好或者坏,会使政策有什么边际变化,这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GDP,有三种核算方法,分别是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根据这三种核算方法,分别衍生出不同的反应经济状况的经济指标。

  (一)生产法

  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我们政府在公布数字和制定目标时,都是指生产法GDP,生产法体现了我们国家在一年内的总共生产了多少东西,与企业的收入息息相关。总产出一般包括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第二产业对GDP波动影响最大。反应企业生产和收入的经济指标数据有哪些呢?有两个比较重要的经济指标数据:

  1、工业增加值:月度数据,在每个月的10号到18号公布,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资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的价值。工业增加值增加说明,开工很积极,经济前景向好,一般我们看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增加值,规模以上企业是指年营收在2000万元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数据包含了41余个大类行业,如果某行业的工业增加值上升也就预预试着这个行业生产在上升,利润也会比较好。我们接下来看一下工业增加值对股市有哪些影响,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如果工业增加值越大,表示实体经济经营状况越好,社会的财富也就越多,从而提高居民收入,将对市场资本流入起到推动作用。

  一般我们主要看每个月的环比数据,环比增速是增加还是减少,代表经济前景的好坏,但更重要是和预期比,每个月一般都会有对下月预期值,一般和预期比,是高于预期还是低于预期,高于预期代表经济向好,会让资本市场对经济未来的增长前景有更好的预期,对股价提升带来正面的作用。

  2、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这个工业增加值还有个前瞻指标即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这个指数是每月最早发布的经济数据,一般在每个月的月末可以发布,是经济的重要的先导性指标。是指各个企业负责采购的经理,对未来的经营生产状况进行预测,同时根据订单情况进行原材料采购,它是由5个扩张指数加权而成,包括订单、生产量、雇员、配送时间、原材料库存组成。这是一个先行指标,每个月更新,它能够通过对未来的预期和采购量来反应3个月左右的经济增长情况,PMI 的走势与GDP走势高度一致,通过PMI的走势可以推导出GDP的走势。

  PMI又分为两类,一个制造业PMI,主要用于观察大型企业运行情况,一个是财新PMI,反映中小型企业的经营情况。制造业PMI每个月最后一天,更多的是国企和央企,财新PMI每个个月月初会公布,财新一般是中小企业,数据可能存在一定不准确。

  PMI的荣枯线是50%,如果大于50%是,经理人对未来是乐观的,小于50%,对未来是悲观的。当PMI持续出现下行,经济比较弱,政策就会跟进,反之,政策就会削弱。如果我们看较长时间的走势,PMI的走势与大盘的走势也基本一致,PMI向上走,大盘也向上走,其向下走,大盘也向下走。只有2105年和2020年初不太一致,主要是2015年是牛市是水牛,与经济的走势关系不大,2020年初因为疫情,经济下滑,全球开始放水和刺激,股市先下后上。我们一般看PMI,主要是和上月比,再跟预期比对,公布的数据是高于预期还是低于预期,预期才是最重要的,公布的数据低于预期,公布的当天一般都会有恐慌盘,资本市场对未来的经济前景也是偏悲观的。

  (二)支出法

  第二种是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一般我们会根据这个公式,看判断GDP 各影响因素的变动,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影响GDP 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

  1,投资

  投资方面,我们跟踪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这个数据,每个月会发布固定资产投资这个数据。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与房地产投资和其他,三大类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5%、30%、20%,是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其余的25%分布较为分散。2010年以来,每年三类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都不尽相同。2013-2017年,基建投资对整体的拉动作用较为显著,但近两年其贡献有所降低。房地产投资的拉动作用在十年间呈下降趋势。制造业投资在三者中最不稳定,2020年对整体的贡献甚至为负,但2021年至今制造业投资的表现较为亮眼,对固定资产投资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22年1-7月,基建、制造业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较大,房地产投资负增长,对整体形成严重拖累。基建、制造业、房地产投资分别拉动固定资产投资2.4、3.0、-1.3个百分点。

  基建投资: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基建投资经历完整的三轮周期,分别为2008Q2-2012Q1、2012Q2-2015Q4、2016Q1-2020Q1。前两轮周期分别持续16个季度(4年)、14个季度(3年半)。第三轮基建投资周期开始于2016Q1,在2017Q1达到高点,随后进入下降阶段,但是由于新冠疫情的扰动,此轮周期的下降阶段直至2020年Q1才结束。基建投资的增速和GDP的增速相关性较强,具体表现在,基建投资上升周期的开启领先于GDP增速见底,在前三轮周期中,分别领先约3个季度,2个季度和1个季度。这也解释了第3章中2008-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GDP增速出现背离的原因。由此可见,基建投资主要由政府主导,是政府托底经济的手段之一,因此具有明显的逆周期性。

  制造业投资:制造业投资中,民间投资占比接近9成。2010年以来,制造业投资经历过两次持续性上行。2010-2012年“四万亿”刺激:“四万亿”刺激政策后,企业于2010年大举扩张投产,大量资金流入制造业。2018年至2019年设备更新周期:在上一轮“四万亿”的带动下,企业购置了大量设备。8年后,部分设备需要更新换代,促进了制造业投资。2010年至2020年间,传统制造业投资承压,新兴产业投资持续向好。原材料加工类行业投资占比出现明显下降,而中高端制造类行业占比大幅改善。化工、有色、黑色金属冶炼、石油煤炭等传统高污染行业投资占比下滑。计算机通信、专用设备、医药、家具等中高端制造行业占比上升。

  房地产投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地产行业有着重要影响,2008年至2020年房地产投资经历了两轮完整的周期,均与房地产调控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轮周期:2008年-2014年。2008年至2009年末,为“保增长”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宽松政策,放松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推出一系列支持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政策,房地产投资在政策的刺激下迅速企稳,房产销售与价格一路走高。2009年末至2014年,由于前期经济刺激带动房地产市场走向过热,调控政策转向收紧。该阶段房地产投资震荡下行,销售端量价齐跌。

  第二轮周期:2015年-2019年。2014年中国经济步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GDP增速7.4%创新低。2014年上半年尽管不断有城市松绑“限购”,但市场反应平淡,楼市景气度迟迟得不到改善。随后,“930”新政的出台宣布全国性宽松重启,房地产放松政策包括限购取消、限贷放松、棚改提速、强调房地产去库存等。2015年,房地产需求全面复苏,销售面积增速呈上升趋势。2016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以长效机制破局;地方“因城施策”,行政手段助力。此阶段销售面积增速明显下降,房地产投资由于前期的去库存,虽然增速明显放缓,但依然保持了一定韧性。

  总体来看,房地产投资的走势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变化方向较为一致:政策宽松,投资扩大,政策收紧,投资萎缩。

  2,消费

  消费一般会观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指标,这个指标是间接观察消费的一个指标,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是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的总额,包括对城乡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限额以上企业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是指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这个指标的口径和GDP的消费不一定一致,比如居民的服务性消费没有计入进去,看这个指标对消费类公司有指向性作用,比如我们看到社零数据不行了,就要考虑政府是不是要出刺激政策啦,我们要有通过实体经济走势来推断股市的走势的思维方式。

  公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这个数据主要用来观察消费好坏的数据,是零总额包含了食品,服装,药品,家具,汽车等等各项消费指标,大家可以从分指标看出哪个类别是涨哪个类别是跌。其中在这么多类别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汽车消费,一个是居住类消费,一,汽车消费占整个涉灵的百分之三十,是绝对的大头,居住类消费包括家具家电,和建筑装潢三大类别,总计占社零的百分之十。居住类消费与地产销售是挂钩的,房子卖的多自然,居住类消费就高了。另外这个指标可以反映经济景气状况,作为判断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参考,零售是商品流通的最终环节,零售市场的变化最直接、也最灵敏地反映经济运行的变化。发达国家通常把零售市场的统计指标作为判断经济运行情况的晴雨表。另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政策效应。

  (三)收入法

  第三种方法,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企业盈余。收入法数据质量一般比较低,每年不发布。但是不是说里面数据没有用,比如工业企业利润是最重要的收入面的数据,这个数据与上市企业利润增速相关性高,且频率更高,每个月度更新数据,可以更快的反应企业利润增长情况,从而侧面反应上市公司盈利增长预期。
1



下一篇:价值投资理论体系梳理

上一篇:私人飞机概念股票总市值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