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报表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各种转换时的终极思路

发布时间:2022-03-17 21:08:40


  合并报表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各种转换时的终极思路:抓住公允价值配比净资产份额这个牛鼻子。

1

  一、“少变多”,因追加投资能够对非同一控制下的被投资方实施控制。因为有控制权了,要编制合并报表,所以不仅追加投资要按公允价值,而且原有投资也要用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一下,以满足合并报表将公允价值配比净资产份额的要求。

  个别报表层面比较简单,把原来“少”的科目截止到转换日结一下账,按金融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规定看账面价值应该是多少。账面价值该有多少,就都弄到“多”的应该划分的科目里去,然后按这个科目的要求核算就行了。

  而合并报表层面,新增资产没啥说的,个别报表已按公允价值计入;而原资产需要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新增资产和原资产两者的公允价值之和就是合并成本,合并成本与子公司净资产份额之差额,就是商誉。看看吧,就是要抓住公允价值配比净资产份额这个牛鼻子。

  这是最本质的要求,其他分录都是这个本质要求衍生出来的。

  再说得啰嗦些。在个别报表层面。

  1、在个别报表层面,第一步,按支付现金买价或资产公允价值确认新增长期股权投资,把原来“少”的科目截止到转换日结一下账,按规定看账面价值应该是多少。转换日如果产生收益就确认收益,如果有亏损就确认亏损。

  第二步,账面价值该有多少,就都弄到“多”的应该划分的科目里去。

  第三步,然后按这个“多”的科目的要求核算就行了。

  第四步,原来“少”的科目衍生出来其他科目了,如果这个”少”的科目不存在了,那么衍生出来的其他科目也要被消失;如果这个”少”的科目继续存在,那么衍生出来的其他科目也要继续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若还在,毛也先附着。原来这个少的科目是长期股权投资,而增加投资后,多的科目仍然是长期股权投资,即相当于原来“少”的科目仍然存在,所以其他衍生科目仍然存在,比如其他综合科目等仍然存在。

  2、在合并报表层面,(首先要意识到,形成新的控制权,产生新的合并了,所以会产生商誉。)

  第一步,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应当按照该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如果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有差额,则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第二步,计算合并成本。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合并成本=购买日之前所持被购买方的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购买日新购入股权所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

  计算合并商誉。购买日的合并商誉=按上述计算的合并成本-应享有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第三步,做一做衍生出来的其他分录。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权益法核算下的其他综合收益、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应当转为购买日所属当期收益,由于被投资方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变动而产生的其他综合收益除外。

  (上述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中,如果原投资按金融资产核算,则在个别报表层面已经按公允价值进行了会计处理,合并报表就不用再按公允价值如何如何了。)

  举例。1比如先按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后新增投资转为成本法核算。

  个别财务报表层面。重视账面价值,而账面价值即要求按公允价值核算。

  第一个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原持有的股权投资公允价值+新增投资成本】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银行存款投资收益【原投资的公允价值-账面价值】

  第二个分录。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投资收益

  合并财务报表层面。个别报表层面账面价值即要求按公允价值核算,所以直接计算合并成本和合并商誉并做分录。

  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合并成本=购买日之前所持被购买方的股权于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购买日新购入股权所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

  购买日合并商誉=按上述计算的合并成本-应享有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举例。2比如先按权益法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后新增投资转为按成本法长期股权投资核算。

  个别报表层面。重视账面价值。

  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原持有的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新增投资成本】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损益调整其他综合收益其他权益变动银行存款等

  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股权采用权益法核算的,相关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保留。不做分录。

  合并报表层面。重视公允价值。

  第一步。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应当按照该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所以在个别报表已经对新增投资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后,还要对原投资股权部分按公允价值进行调整。

  第一个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购买日的公允价值】

  贷:长期股权投资【购买日的原账面价值】投资收益

  第二步,然后,计算购买日计算合并商誉。

  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合并成本=购买日之前所持被购买方的股权于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购买日新购入股权所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

  购买日的合并商誉=按上述计算的合并成本-应享有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商誉的计入:在抵销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和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分录中,商誉现身。

  第三步,让衍生的科目消失。其他综合收益等在个别报表不结转,但需要在合并报表结转。

  合并报表思路是视同原资产卖掉了,新购入了一项新资产。原本在个别报表层面按权益法思路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部分就要做一个了断。所以原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等应当转为购买日所属当期收益,由于被投资方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变动而产生的其他综合收益除外。

  第三步的分录。

  借: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

  贷:投资收益

  二、“多变少”,即母公司因处置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而丧失控制权,剩下股权按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

  在个别报表层面,把原来“多”的科目截止到转换日结一下账,看账面价值有多少。2然后按卖掉的部分所占比例计算成本。卖掉了多少,就按卖价减去这个成本,就是收益。3剩下的“少”的部分,该划分什么科目就弄到什么科目里去,然后按这个科目的要求进行核算就行了。(按这个科目的要求核算,还要把剩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进行追溯,这个最麻烦)。

  举个例子啰嗦一下。

  在去年买了某公司60%股票,按成本法核算,账面价值为6000万。7月1日卖掉了40%的股权,收到银行存款4500万。剩下20%股权作为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

  第一步,成本法核算下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最好办,最开始买的时候6000万不变,那么其中40%股权部分账面价值是4000万,处置收益是500万,剩下20%股权账面价值是2000万,大于原剩余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借银行存款4500

  贷长期股权投资4000投资收益500

  第二步,账面价值还剩下多少,就都弄到“少”的应该划分的科目里去。并按这个应该划分的科目的相关规定进行核算。这里要比较剩余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与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因为大于所占份额,所以不用做调整分录。

  第三步,然后按这个“少”的科目的要求核算就行了。这里要视同原投资时就按权益法核算方法进行调整。背景资料没有数据,如果有数据,分录就应该这样做: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其他综合收益、其他权益变动等

  贷: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投资收益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

  第四步,原来“多”的科目衍生出来其他科目了,如果这个”多”的科目不存在了,那么衍生出来的其他科目也要被消失;如果这个”多”的科目继续存在,那么衍生出来的其他科目也要继续存在。这里原来是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

  在合并报表层面仍然是要抓住公允价值配比净资产份额这个牛鼻子。

  合并报表追求干净利落。回想一下,“少变多”时,因追加投资能够对非同一控制下的被投资方实施控制,合并报表思路是视同原资产卖掉了,新购入了一项资产,原本在个别报表层面按权益法思路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部分就要做一个了断。

  所以在“多变少”时,母公司因处置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而丧失控制权,合并报表思路同样是视同把全部长期股权投资按公允价值卖掉,而原来剩下的股权则视同新购入一项新股权。

  所以,合并报表确认的投资收益=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按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所占份额-商誉+子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其他所有者权益等所占份额。

  看看吧,计算投资收益核心思路仍然是公允价值配比净资产份额这个牛鼻子。

  以此为基础,看看需要做哪些分录。

  如果是剩下股权按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则在个别报表所做分录基础上,应该做如下调整分录

  1、剩余股权按公允价值入账,与剩余股权原合并报表价值份额之差为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剩余股权公允价值)

  贷长期股权投资(剩余股权原合并报表价值份额)投资收益

  2、因为在个别报表层面,卖出股权部分所做的分录是:

  借银行存款4500

  贷长期股权投资4000投资收益500

  这里面计算投资收益显然是按成本法思路,卖出股权部分从购买日起其账面价值即一直没变化过,所以它与售价之间的差额,没有考虑合并报表里按权益法思路计算的损益调整部分和其他部分。所以在合并报表层面,要做调整分录,这个收益应该只包括当期的,不应该包括以前期间的。假设以前期间有100万未分配利润份额,本期期初至处置日有100万净利润份额。

  则应做分录

  借投资收益200贷未分配利润100投资收益100

  剩余股权部分也要做调整分录,不是调整其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而是调整所包含的其他综合收益等,要转化为投资收益。因为它包含的其他综合收益还没有转为投资收益,这和卖出股权部分不同。计算剩余股权投资收益时,个别报表层面没有做分录,而合并报表层面所做分录是“借长期股权投资(剩余股权公允价值)

  贷长期股权投资(剩余股权原合并报表价值份额)投资收益”

  看到了吧,它是按公允价值减合并报表价值份额,而卖出股权是在个别报表做的分录,是公允价值减原购买日从未变化的长投价值份额。

  最后,再做一下母公司投资收益与子公司净利润的抵销分录。目的是为了把母公司所享有的子公司净利润份额包含进入母公司的合并报表中去。

  借: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损益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提取盈余公积向股东分配利润年末未分配利润

  三、“多变少”,即母公司因处置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而丧失控制权,剩下股权按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

  在去年买了某公司60%股票,按成本法核算,账面价值为6000万。7月1日卖掉了55%的股权,收到银行存款5800万。只剩下5%股权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公允价值为600万。

  第一步,成本法核算下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最好办,最开始买的时候6000万不变,那么其中55%股权部分账面价值是5500万,处置收益是300万,剩下5%股权账面价值是500万。

  借银行存款5800

  贷长期股权投资5500

  投资收益300

  第二步,账面价值还剩下多少,就都弄到“少”的应该划分的科目里去。这里应按公允价值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入账价值,所以不仅把剩余股权账面价值弄进去,还产生投资收益100万。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600

  贷:长期股权投资500

  投资收益100

  第三步,然后按这个“少”的科目的要求核算就行了。这里不用做分录了。

  第四步,原来“多”的科目衍生出来其他科目了,如果这个”多”的科目不存在了,那么衍生出来的其他科目也要被消失;如果这个”多”的科目继续存在,那么衍生出来的其他科目也要继续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若还在,毛也先附着。这里不用做什么分录了。

  合并报表层面。

  合并报表追求干净利落。回想一下,“少变多”时,因追加投资能够对非同一控制下的被投资方实施控制,合并报表思路是视同原资产卖掉了,新购入了一项资产,原本在个别报表层面按权益法思路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部分就要做一个了断。

  所以在“多变少”时,母公司因处置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而丧失控制权,合并报表思路同样是视同把全部长期股权投资按公允价值卖掉,而原来剩下的股权则视同新购入一项新股权。

  所以,合并报表确认的投资收益=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按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所占份额-商誉+子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其他所有者权益等所占份额。

  看看吧,计算投资收益核心思路仍然是公允价值配比净资产份额这个牛鼻子。

  以此为基础,看看需要做哪些分录。

  如果是剩下股权按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则在个别报表所做分录基础上,应该做如下调整分录

  1、剩余股权按公允价值入账,与剩余股权原合并报表价值份额之差为投资收益。在个别报表层面已做。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剩余股权公允价值)

  贷长期股权投资(剩余股权原合并报表价值份额)投资收益

  2、因为在个别报表层面,卖出股权部分所做的分录是:

  借银行存款4500

  贷长期股权投资4000投资收益500

  这两个分录里面计算投资收益显然是按成本法思路,卖出股权部分和剩余股权都是从购买日起其账面价值即一直没变化过,所以它与售价之间的差额,没有考虑合并报表里按权益法思路计算的损益调整部分和其他部分。所以在合并报表层面,要做调整分录,这个收益应该只包括当期的,不应该包括以前期间的。假设以前期间原本全部长期股权投资所占有150万未分配利润份额,本期期初至处置日有150万净利润份额。

  则应做分录

  借投资收益210贷未分配利润105投资收益105

  剩余股权部分也无需做调整分录,个别报表层面已做分录,本身就是按公允价值减成本法下账面价值计算的。而合并报表层面正是需要以公允价值计算的。所以无需做调整。

  看到了吧,它是按公允价值减合并报表价值份额,而卖出股权是在个别报表做的分录,是公允价值减原购买日从未变化的长投价值份额。

  全部股权也无需调整所包含的其他综合收益等要转化为投资收益的分录。因为个别报表层面前两个分录已经都是公允价值减账面价值,计算的投资收益都是很彻底,包含着其他综合收益部分。

  最后,再做一下母公司投资收益与子公司净利润的抵销分录。目的是为了把母公司所享有的子公司净利润份额包含进入母公司的合并报表中去。

  借: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损益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提取盈余公积向股东分配利润年末未分配利润



下一篇:价值股、成长股、周期股、概念股都是什么意思

上一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五个层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