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04-09 16:30:23


  货币供应量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国公众面前是在1994年,此前在人民银行内部曾进行了几年试运行,当时,我恰好在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工作,也为此项工作贡献了微薄之力。

  90年代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时期,经历了经济过热,清理金融乱象之后,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借鉴国际成熟经验是必然的选择。在央行调控方法上从行政手段的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货币供应量统计指标被推到了前台,因此说统计指标的设计也是与金融体制改革紧密相连的。

  改革前,我国一直将国家银行的信贷规模作为最重要的控制手段,这种手段也起到过积极作用,自从1984年开始实行“实贷实存”以来,信贷规模就变成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个直接金融工具。但是,这种控制不是非常有效,随着金融机构的增加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控制住信贷规模难以控制住货币供应量。例如,1992年,人民银行年初计划新增贷款规模2830亿元,实际执行结果为3547亿元,年增长率为19.8%,相对于当年的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来说,也是合理的,表面上规模和比例控制的比较好。但是,从货币供应量的角度来看,增长幅度却相当大,1992年,M0增长36%,M1增长35.5%,M2增长31.3%,均高于信贷的增长比例,远远高于当年12.8%的GDP增长,为其后两年的严重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

  信贷规模控制是用行政手段管理银行系统创造货币和信贷过程的一种方法,规定出了一个银行信贷增量的上限,与市场力量所形成的货币派生的结果常常是不吻合的,而且有时偏差很大,经常出现所谓“有资金无规模”或者“有规模无资金”,当资金超过规模时,表明基础货币偏多,逐利的商业银行一定会绕过管制来扩张信贷,出现许多违规乱象。

  1993年秋天,中共第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在提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部分,特别强调中央银行要“从主要依靠信贷规模管理转变为运用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

  由此,货币供应量的概念明确走上了前台。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的总体关联度在不断增强。

  我国从1994 年三季度起由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参照国际通用原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 +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 +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其中,M1 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流动性较强;M2 是广义货币,M2与M1的差额是准货币,流动性较弱;M3是考虑到金融创新的现状而设立的,暂未测算。

  货币供应量统计指标可测性比较强,但调控起来不如行政手段直接、干脆,操作起来不是很得心应手。由于利率还没有市场化,在人民银行的管制范围内,利率升降对货币的引导并不明显,单一统计指标的变动只是改革的开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货币供应量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应以其他金融变量作为中介目标。其理由,一是认为基础货币投放难以控制和货币乘数不稳定,从而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较差。二是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短期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货币量与物价和产出的相关性被削弱,因而货币供应量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尽管如此,在争论和完善中,货币供应量制度依然坚持了下来。

  当时使用最多、最受关注的是M0,涉及到工资支出,又涉及农副产品收购,既担心通胀,又担心打白条,还要防止股市泡沫,由于支付工具不发达,现金投放与投资、物价的关联性最强,各级领导上至总理下至基层行长都把现金投放作为最重要的指标来考察和监测。将全年1500亿现金投放作为硬性指标来落实。一直到新千年,这个指标才淡化,继而将货币供应量检测指标集中于M2。

  2001年6月份,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统计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从2001年7月份起,修订后M2的统计口径为:

  M2=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这是基于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其新股申购资金对货币供应量统计产生了显著影响。修订后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原M2总体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原M2统计指标比修订后的指标平均要低1.5个百分点左右。 2002年初,随着我国金融统计机构范围的拓展,人民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统计进行了第二次修订,把在华的外资银行、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外资财务公司以及外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有关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2003年,人民银行研究局公布了《关于修订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案的研究报告》,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当时的方案,货币供应量在原有M0、M1、M2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再扩大到M3。M3=M2+外汇存款+保险公司存款+各种基金存款。不过,这一方案后来没有了下文。

  2011年10月开始,人民银行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又进行了调整,广义货币供应量中包括“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由于口径调整,为保持可比性,历史数据也会作相应调整,所以前后数据略有不同。此前,央行也透露过将扩大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至M3、M4。M3反映存款性公司向实体经济提供的流动性,将存款性公司概览中未纳入现行M2的各类存款,即其他金融性公司存款、住房公积金存款、委托存款、银行理财资金、外汇存款和地方财政存款计入M3。M4则反映全部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提供的流动性,包括流通中货币、本外币存款、理财、回购、实体经济部门持有的金融债券(含央行票据)、权证及资产支持证券、证券投资基金、银行承兑汇票、信托投资计划、保险技术准备金和金融公司发行的股票及股权。 2018年,央行再次对M2计算方式进行调整,用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代替货币基金存款。也就是说从2018年1月份以后,M2统计口径把非银金融机构的货币基金规模算进去了,余额宝属于M2了。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也将会使金融统计不断调整。在当初设计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流动性的强弱,大背景是现金做为主要支付手段,一切流动性要与现金交易来做对比。三十年过去,中国城乡各地几乎进入了一个无现金的社会,许多人已经很少接触纸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关注点和统计口径势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替代了现金,虽然都在M2的统计范围内,以个人储蓄存款的银行卡作为绑定,但其活跃程度肯定属于M1的区间。再比如,大量的理财产品,或者更广泛一些的资管产品,多数来自储蓄存款,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投资于股票、债券还是其他衍生产品,并没有游离于M2之外,作为“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如何调整M2的内部结构,使统计不重复、不遗漏等等。

1

2

  将30年来货币供应量的详细数值列于此,使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货币扩张的过程。当社会上充斥着太多的货币时,各种炒作就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价格上涨就会出现,一切物资都可能成为炒作标的。每一年似乎只有一两样商品涨价幅度很大,但反映到CPI上总体平稳,物价稳定,人们还停留在货币幻觉中。一个周期下来,人们会惊讶的发现,几乎所有的商品价格都翻倍了,通货膨胀就是这样悄然到来。所以说,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3

  把货币供应量分为不同的层次,可以观察分析货币的活跃程度,有利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在现实经济活动中,M1和M2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变动情况。若在一段时间内,Ml的增长率过快,明显高于M2的增长率,则表明经济扩张较快,活期存款之外的其他类型资产收益较高。这种情况下,很多投资者会把手上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提出进行投资,市场上资金供应充足了,就会使商品和劳务市场受到价格上涨的压力。反之,若在一段时间内,M2的增长率过快,明显高于M1的增长率,则表明实体经济利润降低,大量实体经济中的资金又转移为利息较高的定期存款等,这无疑将使社会总投资额下降,继而影响就业和经济的增长。不同层次的货币又与经济变化的敏感性和滞后性有所区别,对货币供应量统计指标不断进行改进完善也是一种现实的需要。



下一篇:货币是什么?

上一篇:复利的威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