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一款理财时,应该关注收益还是风险还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9-30 08:13:43


  当我们谈到一款理财产品时,我们到底应该关注什么?

  01 现状

  除了投资期限,一直以来,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这个理财产品的收益如何?风险大不大?这也是投资最根本的问题。

  不过,投资者是如何关注收益和风险的呢?

  收益方面,一般会看一下该产品的历史收益如何?销售人员也习惯给客户展示历史收益。销售机构则会投其所好,在显眼的位置给客户展示阶段最佳业绩,比如,近一周业绩最佳,就会展示近一周业绩;近三个月业绩最佳,就会展示近三个月业绩。除此之外,还会把不同阶段的最高收益从高到低排序,以降低投资者的决策成本。没错,客户用于决策的时间和精力的确缩短了不少,但期望值却被提高了。所以结果往往是,一旦收益没有达到期望值,客户就会认为这款理财不好。

  风险方面,客户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查看持仓收益来感知理财产品的风险大小。收益波动大,会认为产品风险大;收益波动小,甚至不波动,则会认为风险小。乍一看,没毛病,波动大的难道不比波动小的风险更大吗?但如果反过来问:波动小甚至不波动的真的比波动大的风险小吗?最近的某某系理财暴雷就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波动和不波动只是表象,对于风险大小,更重要的是看底层资产的质量,这才是风险的根源。不过,销售机构也会迎合客户需要,用增加“非标”资产的比例来降低净值波动。可不是吗,“非标”资产用摊余成本法估值,会把预期的收益率平摊到每一个交易日,从而实现净值的稳步上涨,自然没有波动,给客户一种稳步向上的美好感觉。但,这真的就降低风险了吗?这个“非标”资产违约了咋办?特别是单一项目“非标”资产占比较高的理财。

1

  02 原因

  为什么投资者仅通过被展示的历史收益和持仓波动来判断收益和风险,进而做投资决策呢?这和投资者没有关系,和人有关系。

  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人类生存的法则就是趋利避害,而趋利避害能力依靠的就是人的主观感知。心理学家把这种人们根据主观感受而非客观资讯建立起主观以为的社会现实所致的判断偏差称为认知偏误。认知偏误可导致感知失真、判断不准确。在判断理财产品好坏时的表现就是:感觉看到的历史收益率好,产品的投资水平就高;感觉产品的持仓市值波动小,甚至没有波动,就是风险小。而一些销售机构和销售人员正是利用了人的认知偏误,突出短期或阶段业绩,强调产品的低波动或无波动,从而让客户忽视掉真正应该关注的地方。

  03 观点

  当我们谈一款理财产品时,我们到底应该谈些什么?同样是关注收益和风险,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第一、这款产品到底投了什么?

  我曾问过很多客户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是:不清楚。这是可以理解的,理财说明书里的专业名词让人望而却步,什么中期票据、资产支持证券这类,但其实也没那么难理解,只需要问一下某度,大体了解这个品种的用途和特点就好了。但很多理财投资的不是这种标准化的清晰的资产,而是所谓的“非标”,而“非标”又是标准化产品以外的所有债权类产品的统称。具体谁使用了这个钱?干什么去了?有没有强有力的担保措施?假设违约了怎么处理?这些,我们统统不知道。如果不知道这些问题,我们怎能放心购买这个产品呢?但现实情况是,就有很多投资者喜欢这类产品,最近的某某系暴雷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我想问,有几个某某系的投资者清楚地知道上述的四个问题?估计销售人员也没有几个人具体知道吧?

  第二、在了解了产品的底层资产具体投资了什么之后,还要知道这些资产的风险收益特点是什么?

  比如,如果主要投资股票,理财说明书里会标注权益类资产,它的特点是高收益、高风险,如果主要是投资债券,理财说明书里会标注固收类资产,它的特点是低收益、低风险。权益类资产比例超过30%,意味着你可能要面临最高超过10%的亏损风险。当然,也有可能获得超过10%的投资回报。

  第三、在了解了产品的底层资产和资产的特点后,更重要的是要问一问自己,有没有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产品的风险收益特点是否和自己的预期匹配?

  正所谓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如果你问我,你会如何投资?我会说,在做好保障规划后,我会把绝大部分长期用不到的资金投资股票类资产,我认为它是适合我的产品。但如果投资者认为一个金融从业者投资的产品就是好产品,那就错了。

  这或许也是一个理财师的价值所在。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理财师应该帮助投资者找到适合他的产品,基于投资者的财务状况、风险偏好和生命周期,而不是给他找收益最高的,或波动最小的产品来迎合投资者。



下一篇:要不要存定期?

上一篇:让钱倒追你的存钱经验